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壶飧的意思、壶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壶飧的解释

壶盛的汤饭熟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晋侯 问 原 守於寺人 勃鞮 ,对曰:‘昔 赵衰 以壶飧从径,馁而不食,故使处 原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 胡三省 注:“熟食曰飧。”按,《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作“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壶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hú sūn,其核心含义为用壶盛装的汤饭或熟食,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携带食物或施舍救济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壶:指容器,多为圆形、有嘴有把的器皿,用于盛放液体或食物(参考)。
    • 飧:本义为熟食,特指简单的饭食,如泡饭或汤饭。
  2. 综合释义
    结合两字,“壶飧”即装在壶中的简易熟食,多用于行军、旅途或救济他人时随身携带的食物(参考、)。


文献例证

  1.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记载赵衰(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携带壶飧追随晋侯,即便饥饿也未食用,体现其忠诚与克己品质(参考、)。

  2.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
    描述官员为表清廉,故意穿破旧衣物,甚至自带壶飧赴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参考、)。

  3. 《说苑·复恩》
    赵宣孟用壶飧救助濒死的饿人,后得其报答,凸显壶飧作为救济食物的象征意义(参考)。


语境与用法


“壶飧”是典型的古汉语词汇,现代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本中常体现古代饮食文化、人物品德及社会风貌。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壶飧:词义解释

《壶飧》一词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壶飧”指的是温饱之事,即饭食。

壶飧:拆分部首和笔画

《壶飧》由“士”、“口”、“食”、“口”组成。

拆分部首:壮字旁、口字旁。

笔画数:士(3画)、口(3画)、食(9画)、口(3画)。

壶飧:来源

《壶飧》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壶可指放饭食的器皿,飧指吃饭的行为,两者连在一起表示人们的温饱问题。

壶飧:繁体字

《壶飧》的繁体字为「壺飧」。

壶飧:古代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壶飧」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壶飧:例句

1. 在这个贫困的山村中,农民们为了壶飧,辛勤劳作。

2. 他身无分文,每日只能凑合着谋些壶飧。

壶飧:组词

贫壶飧(困境中的温饱问题),壶飧之患(由于缺少饮食而造成的困扰)。

壶飧:近义词

饮食、膳食、伙食。

壶飧:反义词

饿肚子、口腹之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