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多的意思、杜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多的解释

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杜多……谓去其衣服、饮食、住处三种欲贪也。旧言头陀者,讹也。” 宋 王安石 《次韵叶致远》之四:“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 迦叶 杜多身。”《翻译名义集·僧伽众名》:“我説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 宋 赞宁 《高僧传·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后来入城市,昼在冢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杜多”是汉语中源自梵语“dhūta”的音译词,原意为“抖擞、修治身心”,是佛教术语中“头陀”的异译形式。根据《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该词特指佛教修行者为断除烦恼、磨炼意志而采取的苦行方式,包含十二种修行规范,例如穿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等,旨在通过简朴生活达到清净身心的目的。

从词义演变看,“杜多”在汉语文献中多见于唐代佛经译本,如玄奘《大唐西域记》曾用此词描述印度僧侣的苦修传统。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通常作为“头陀”的别称出现于佛教研究或古籍注释中,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佛教专有名词,释义与“头陀”互通。

网络扩展解释

"杜多"是佛教术语,源自梵文Dhūta的音译,亦译作"头陀",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词源与核心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指通过去除对衣、食、住三种物质的贪欲来修行。梵文原意有"抖擞"(清除烦恼)之意,强调通过苦行达到精神净化()。

  2. 具体修行方式 修行者需践行十二种苦行,包括:

  1. 文化演变 宋代文献显示该词已演变为游方僧人的代称,王安石诗句"岂妨迦叶杜多身"便以"杜多"指代托钵云游的僧人()。值得注意的是,"头陀"作为更常见的译法,实为古人对原音的讹传()。

该概念体现了佛教"少欲知足"的修行理念,至今在南传佛教国家仍保留相关实践。如需查阅更详细的梵文原典解释,可参考《一切经音义》等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枕而卧别屯避坑落井柄朝兵无常形觇覩常十万尺蠖崇绝创图村壮都肄短裤断雁孤鸿耳刮子奉诚园服老耕助恭勤乖拆皡天罔极劾捕浣纱溪徽烈鹄竢贱同絶响窟穴老丫头灵眷卤楯眊乱末篇品核千叮咛万嘱咐的解释青碧清身洁己青纻琼粉区脱区中缘日西僧庐审慎失策随人谈资田陇偷肆退婚围桌文朴吴娥五更调舞迷舞铙先夫相差无几香篮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