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赖耶识的解释

亦作“ 阿黎耶识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赖耶识(ālàiyēshí)是佛教唯识学(瑜伽行派)的核心概念之一,指藏于众生内心深处、能含藏一切经验与潜在种子的根本心识。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佛学内涵及文化意义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

阿赖耶识:梵语 ālaya-vijñāna 的音译。意译为“藏识”“无没识”。佛教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八识,谓能永恒执持产生一切事物的种子,为宇宙万有之本。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词源解析:


二、佛学内涵与特征

唯识学将心识分为八类,阿赖耶识为最深层的第八识,具有以下核心特性:

  1. 能藏性

    如仓库般储存一切善恶行为的潜在能量(种子),是业力因果的载体。

    来源:《成唯识论》卷三:“此识能藏诸法种子,名阿赖耶。”

  2. 所藏性

    被第七末那识(我执识)恒执为“自我”,成为烦恼根源。

    来源:世亲《唯识三十颂》:“依止阿赖耶,现前我法执。”

  3. 执持性

    维持生命活动与肉体不坏,直至死亡时最后脱离躯体。

    来源:《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阿赖耶识执受色根,诸根由此得存。”

  4. 异熟性

    前世所造业力种子成熟后,推动轮回转生,形成今生果报。

    来源:玄奘译《摄大乘论》:“此识能引诸界趣生,故名异熟。”


三、文化意义与哲学价值

阿赖耶识理论构建了唯识学“万法唯识”的宇宙观: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3. 世亲《唯识三十颂》,大正藏第31册。
  4. 弥勒《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
  5. 于凌波《唯识学纲要》,东方出版社,2000年。

网络扩展解释

阿赖耶识是佛教唯识宗的核心概念,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释其内涵:

一、基本定义

阿赖耶识(梵文Ālaya-vijñāna)是第八识的梵语音译,意译为"藏识"或"种子识"。它被描述为存储一切生命经验与业力的根本识,如同庞大仓库般承载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信息。在八识体系中,前五识对应感官功能,第六识为意识,第七末那识执取自我,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二、核心功能特性

  1. 业力存储:记录众生所有善恶行为形成的"业力种子",这些种子在因缘成熟时显现为生命际遇。
  2. 轮回主体:作为生命流转的载体,入胎时携带前世业种,死亡时脱离肉身继续轮回。
  3. 三藏特性:
    • 能藏:存储种子
    • 所藏:被第七识执取为"我"
    • 执藏:承受业力熏习

三、哲学意义

  1. 宇宙本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万法生起的根本,含藏宇宙一切现象的潜能。
  2. 超越个体性:不同于表层意识,它贯通三世轮回,既是个人业力的存储器,也是众生共业的基础。
  3. 修行关键:佛教主张通过净化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最终转识成智达到涅槃。

四、相关概念辨析

别称 侧重含义 来源依据
如来藏 清净无染的佛性本质 、6
异熟识 业果成熟显现的特性 、6
一切种子识 含藏万法种子的功能 、6

注: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八识运作机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搜狗百科)学术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半合儿别裔避风头避贤驿笔阵蚕桑樗朽璀玮德性底宁都家方流分房减口富奢高遰鬼设神使骨醉焊点汉甘露鼎豪爽红皮书澒溶忽拉奸咎狡猱嘉觞祭哜枯蝉狼疾鳞列六鳌庐第忙音民利捧袂辟暑辟污齐司封丘坟七字法塞角杀戮山事善哉行深语守纪律爽忒舒缓水炮水菑输失束手坐视思想路线死中求活肃庄袜腹骫属文祝延挝阖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