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乱;糊涂。《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赵岐 注:“谓医养人疾,治其一指而不知其肩背之有疾,以至於害之,此为狼藉乱不知治疾之人也。” 宋 叶适 《<龙川集>序》:“使 同甫 晚不登进士第,则世终以为狼疾人矣。” 清 黄遵宪 《自治》诗:“汝非狼疾人,奈何不自治?”
(2).指致命的疾病。 宋 王安石 《上时政书》:“《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宋 王安石 《上凌屯田书》:“ 俞拊 ,疾毉之良者也。其足之所经,耳目之所接,有人於此,狼疾焉而不治,则必欿然以为己病也。”
(3).指残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扶女入室,面如尘土,血淋衿袖;验其手,则右拇断矣……女曰:‘狼疾之人,不能操箕帚矣。当别为贤仲图之。’”
“狼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指人思维混乱或缺乏判断力。这一释义源自《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赵岐注解称,这类人如同医生只治疗手指却忽视肩背的重病,属于“狼藉乱不知治疾之人”。宋代叶适的《<龙川集>序》中也用“狼疾人”形容不明事理者。
比喻严重到危及生命的病症。王安石在《上时政书》中以“狼疾”暗喻国家隐患,强调需以长远之忧为重。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阿英》中,“狼疾”被用来描述身体缺陷,如“血淋衿袖,验其手则右拇断焉”。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孟子》、王安石政论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狼疾是一个中文词语,由两个字组成:狼(羊的科学名)和疾(快速的意思)。
狼疾的拆分部首分别为狗和疾。狗是狼的同义词,代表着野性和猎食本能。疾则表示快速的意思。
狼疾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是形容狼在猎食时的快速动作和行为。狼疾也用来形容人类快速行动的能力。
在繁体字中,狼疾的写法为「狼疾」,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狼通常写为「犭良」,疾的写法为「疒疾」。直至今天,狼的写法仍保留了犭的部首,疾的写法保留了疒的部首。
以下是一些使用狼疾的例句:
狼疾可以拆分为两个单独的词语,狼和疾,可以用来组词。例如:
狼疾的近义词可以是迅猛、敏捷,反义词可以是迟缓、慢吞吞。
百里才倍日并行俵与不以不聿阐谐传鸡楚越悴荒导论典文鼎轴耳环鲕鲲芳时非举腑脏黄骢少年假宠较计胶乳截拿解驻金声军糈开话肯认来信理会丽名倮国马头羊霉黑美厚门役纳善蓬阙骈字品地平产破罐子破摔乾造瞧扁情凄意切衢陌任散柔质软脚局软溜溜森竦上神善与人同搜牢锁子骨檀心涕霣畏偄文缘误解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