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慨忼 ”。1.感慨。 晋 左思 《杂诗》:“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宋 陆游 《初夏休日园中闲赋》诗:“良时动人怀,东望一慨慷。” 清 姚鼐 《瞻园松石歌为陈东浦方伯作》:“人事兴衰变倏忽,古蹟销磨多慨慷。”
(2).情绪激昂。 晋 成公绥 《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 宋 文天祥 《白沟河》诗:“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清 顾炎武 《哭杨主事廷枢》诗:“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清 周永铨 《义卒行》:“翻然出门去,意气何慨慷!”
“慨慷”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慨慷”主要形容情感激动、豪情壮志的状态,既可表示内心的感慨,也可指情绪激昂、充满热情的样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杂诗》《啸赋》等作品原文。
《慨慷》是一个汉语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激愤之情或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它可以指一个人表达出慷慨豪迈的感情,也可以形容一种思想、情绪或行为。
《慨慷》的部首是心字旁,它与情感相关的汉字常常使用心字旁作为部首。它的拆分笔画为13画。
《慨慷》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咸阳诗》:“慷慨悲歌壮,凄辛感如何。”后来被广泛运用于词曲、散文以及现代文学中。
《慨慷》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慨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时候《慨慷》一词会使用「愾愷」写作,但这种写法已经较少使用。
1. 他对国家发展的慨慷之情让人感动。
2. 在比赛中,运动员全情投入,慷慨激昂地为自己的团队奋斗。
1. 慷慨解囊:指慷慨地拿出财物帮助他人。
2. 慷慨赴义:形容为了正义而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3. 慷慨悲歌:形容怀揣愤慨之情而唱出悲歌。
1. 激昂:指情感高涨,慷慨激情。
2. 义愤:形容因不公正、不道德等事情而激愤。
冷静:指情绪稳定、不激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