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矢的意思、戈矢的详细解释
戈矢的解释
戈和箭。亦泛指兵器。《新唐书·哥舒翰传》:“ 翰 以氊蒙马车,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掎戈矢逐北。”
词语分解
- 戈的解释 戈 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矢的解释 矢 ǐ 箭:流矢。弓矢。有的(?)放矢。矢镞。 誓:矢志不渝(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正直:矢言(正直的言论)。 陈列:“公矢鱼于棠”。 施布:“矢其文德”。 古代投壶(一种娱乐活动)用的筹。 古同“
专业解析
戈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复合词,特指古代两种重要的冷兵器——“戈”与“矢”的合称,常用于泛指兵器或象征战争。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本义解析
- 戈:一种装有长柄、前端兼具横刃与矛尖的勾啄类兵器,主要用于钩割、啄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戈,平头戟也。” 其形制独特,是华夏文明早期(如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格斗兵器之一。
- 矢:即箭,弓弩发射的投射武器,由箭头、箭杆和箭羽组成。《说文解字》载:“矢,弓弩矢也。” 是古代远程杀伤的主要手段。
- 戈矢合称:将“戈”(近战武器)与“矢”(远程武器)并列,构成“戈矢”一词,泛指各类兵器或军事装备,常作为战争或武备的代称。如《周礼·夏官·司兵》中“掌五兵五盾”郑玄注提及“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不同记载或有差异,但戈、矢常属其列),可见其作为基本兵器的代表性。
二、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 战争的象征:“戈矢”常被用来借指战争、武力冲突或军事行动。例如《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兵戈”、“干戈”等词即包含此意,“戈矢”亦属同类用法,象征兵戎相见、战事兴起。
- 武备与军力的代称:在文献中,“戈矢”可指代国家或军队的武器装备、军事力量。如描述某地“府库充盈,戈矢山积”,意指其军备充足。
三、文献佐证
- 《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虽未直接连用“戈矢”,但“干戈”与“弓矢”并举,体现了戈矢作为核心兵器的地位及其象征战争的语境。
- 《管子·小匡》:“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其中“弓”、“矢”即“戈矢”中“矢”的代表,而“兵”(兵器)则涵盖戈类武器,整体描绘了武备状态。
四、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对“戈矢”的释义为:“戈和矢。泛指兵器。”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义。
“戈矢”一词,从具体器物层面指代古代战争中的主要近战(戈)与远程(矢)兵器,其合称则泛指一切兵器装备,并由此引申为战争、武力、军事行动或国家武备力量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核心意象,是理解先秦乃至后世文献中战争描写与武备论述的关键词之一。
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 - 对“戈”、“矢”字的本义解释。
-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记载古代兵器制度。
-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 反映先秦时期兵器使用及战争观念。
- 《管子》 (托名春秋·管仲的论文集) - 包含古代军事、经济思想。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 现代权威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收录词条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戈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戈矢”由两种兵器组成:
- 戈:古代长柄横刃兵器,用于近战,形似长矛但头部为横向刃部。
- 矢:即箭,用于远程攻击的投射武器。
二者合称时,泛指兵器或军事装备,如《新唐书·哥舒翰传》中提到的“掎戈矢逐北”,即用兵器追击敌人。
二、引申含义
- 象征武力或军队
作为成语,“戈矢”可比喻军事力量或威慑力,例如形容“军队强大”或“武力威慑”。
-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常见于古代典籍,如唐代史书描述战场场景时,用“戈矢”代指兵器与战术结合。
三、字义分解
- 戈:甲骨文中象形为长柄横刃武器,后衍生出“战争”“争斗”等抽象含义。
- 矢:本义为箭,古文中亦通假“誓”(如“矢志不渝”)或“屎”(如“遗矢”)。
四、相关扩展
- 文化关联:戈与矢在古代战争中常配合使用,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攻防体系。
- 现代应用: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文学创作或成语引用,如“枕戈待旦”“有的放矢”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新唐书》或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无瑕悲恫边音徧周裱褙铺匕鬯鼈爪蚕贼诚忘成物赤钞出荡大藏颠蹶第却短线对称多项式饵人恶行繁条分墬锋气更王灌音孤栋鸿朗挥翰临池贿通混和家给人足驾头杂剧濈濈鸡梦警疾津途郡佐据悉昆华老农恋战令闻露气慢惰蒙冒密封牛刀割鸡佩青扑腾腾前瞻气氛契合轻煖日闇商情甚末跳戏体相忘神闲簉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