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谢安传》:“﹝ 谢安 ﹞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因悵然谓所亲曰:‘昔 桓温 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 温 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鸡梦指死亡之兆。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予衰极今岁,儻与鸡梦协。”
“鸡梦”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死亡预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晋书·谢安传》。东晋名臣谢安病重时,曾向亲友讲述自己梦见乘坐桓温(权臣)的车舆行十六里,遇白鸡而止。他解梦认为:车舆象征权力更替,十六里对应十六年,白鸡代表“酉”年(地支第十位),结合当时太岁在酉的天象,推断自己将病逝。此梦后被引申为死亡之兆。
宋代王安石在《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中化用此典:“予衰极今岁,傥与鸡梦协”,借以感叹年老体衰、生命将尽的境遇,可见该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隐喻生命终结。
综合史料与文学引用,“鸡梦”特指通过梦境预示死亡的征兆,承载着古人将天象、梦境与现实命运关联的哲学观念。需注意其语境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古典诗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鸡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空想,虚构的幻想。它常用来形容不切实际、没有根据的思考或设想。
《鸡梦》共有3个部首:鸟、木、欠。
《鸡梦》总笔画数为19画。
《鸡梦》最早见于《庾子山集》(南朝宋时期文人庾道成的作品集)。这个成语出自庾道成的一首诗,诗中有“人生鸡豚之乐”之句,意为人生不应该只追求鸡豚之乐(世俗的享乐),而是应该追求更高尚的理想和追求。
《鸡梦》的繁体字是「雞夢」。
古时候《鸡梦》的汉字写作「雞夢」。
他整日只想着发财致富,完全是个《鸡梦》。
没有特定的组词可与《鸡梦》搭配使用,因为它是一个成语,通常单独使用。
空穴来风、白日梦、痴人说梦等。
脚踏实地、着眼实际、切合现实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