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巧的意思、浮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巧的解释

虚浮奇巧;虚浮不实。《后汉书·安帝纪》:“禁奢侈,无作浮巧之物,殫财厚葬。”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自后浮巧之语,体制渐多。” 清 冯桂芬 《启李宫保论减赋》:“ 吴 民甚驯良而亦甚浮巧,凡事闻有旁门仄径可稍得便益者必趋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浮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虚浮不实、追求表面华丽而缺乏实质内容或根基的技艺、风气或行为,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浮:指轻浮、虚浮、不扎实、不深沉。
    • 巧:指技巧、工巧、巧妙,但在此语境下,常指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精巧、新奇或华丽。
    • 合义:指技巧或风格流于表面,华而不实,缺乏深厚的内涵、质朴的本质或实用的价值。它强调的是一种只注重外在形式、花哨取巧而忽视内在实质、根基稳固或实用功能的倾向。
  2. 历史文献中的运用与语境:

    • 指器物工艺的奢侈奇巧:在古代文献中,“浮巧”常用来批评过度追求奢华、新奇、繁复但无实用价值的工艺品或建筑,被认为是浪费民力、败坏风俗的行为。
      • 来源例证:《汉书·地理志下》:“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然多浮巧之业。” 这里指齐地(今山东)纺织业追求过于华丽精巧的产品。
      • 来源例证:《旧唐书·薛登传》:“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薛登在批评科举弊端时提到“浮虚”,其意与“浮巧”相通,指学问文章追求虚浮华丽。
    • 指文风的华而不实:在文学批评中,“浮巧”形容文辞过于雕琢、堆砌辞藻、追求形式新奇而内容空洞贫乏的文风。
      • 来源例证:唐代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其中就包含对“浮巧”文风的批判,提倡质朴、有内容的古文。
    • 指社会风气的虚华不实:更广泛地,可以用来形容一种追求表面光鲜、不务实、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或行为方式。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浮华、虚浮、华而不实、花哨、雕琢(过度)、奇技淫巧(指过分奇巧而无益的技艺)。
    • 反义词:质朴、朴实、敦厚、扎实、实在、淳朴。

“浮巧”一词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实质重于形式、质朴胜于浮华的价值取向。它批评的是那种脱离根本、根基不稳、仅以表面精巧或新奇眩人耳目,却缺乏真实价值、深厚底蕴或实用功能的技艺、风气或行为。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奢侈工艺、虚夸文风或不良社会习气的批判。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浮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虚浮奇巧、不切实际,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虚浮不实
    指事物或言辞表面华丽精巧,但缺乏实质内容或实用价值。例如《后汉书·安帝纪》提到“禁奢侈,无作浮巧之物”,强调反对奢靡浮华的风气。
  2. 奇巧而无根基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批评“浮巧之言”推崇玄虚,暗指脱离实际的空谈。

二、历史用例与演变

  1. 古代文献中的体现
    • 汉代:常用于批判奢侈风气,如禁止制作“浮巧之物”。
    •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提到“浮巧之语”导致文体渐趋繁复,反映对文风浮夸的批评。
  2. 清代延伸至人性描述
    冯桂芬在讨论赋税时,用“浮巧”形容吴地民众虽表面驯良,却易投机取巧的性格。

三、现代用法与启示

  1. 适用场景
    可用于批评设计、言论或行为华而不实,如“浮巧的营销手段”“浮巧的文风”。
  2. 文化反思
    该词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务实精神的重视,与“质朴”“敦厚”形成对比。

四、示例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后汉书》《抱朴子》等典籍原文,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保銮北道主人贬削边邮裁许传书出群拔萃蹙地翠旗底根儿敦让凤髓府庠复阳抚舆干能共栖诡和骨象晎晎皇城黄幡讳恶灰没郊舍节钞集蓼敬灶旌旃句就开步拷绸狂攘浪船领巾醴洒乱败路絶人稀旅次满月酒鄳阨民隶内讳屏扞千丁佥谐敲牙轻度穹笼栖云三违三真经山颜牲玉神旨痛下针砭王伯惋叹谢阙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