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根儿的意思、底根儿的详细解释
底根儿的解释
犹言自其始。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 柳 云:]‘师父,你怎生识的小圣来?’[正末唱:]‘我底根儿把你来看生见长。’”
词语分解
-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底事伤
- 根儿的解释 根本。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二:“他轻易不说话,一说可就说到根儿上。”
网络扩展解释
“底根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用于北方口语或古典文学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指“本来、从一开始”,强调事物的原始状态或起始点。例如《岳阳楼》中“我底根儿把你来看生见长”(),即表示“我原本就看着你出生、长大”。
-
语义延伸
在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根源、基础”,如“家里的底根儿都是三野的”(),暗指家庭背景或历史渊源。
二、来源与用法
-
古典文学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属于典型的元曲口语表达()。
-
现代使用范围
当代多用于方言或仿古语境,普通话中较少见。其结构由“底”(底层、根基)、“根”(根源)、“儿”(儿化音)组成,整体强化“初始”概念()。
三、扩展说明
- 近义词:原本、起初、压根儿。
- 反义词:后来、最终。
- 注意: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避免与现代词汇“底细”“根基”混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或元曲相关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底根儿(dǐ gēn er)是一个常用的中国方言词汇,尤其在北方地区广泛使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个人或物体的底部或底层,同时也可以表示在某个事物的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
底根儿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可分为“土”字旁(部首)和“木”字旁(部首)。其中,“土”字旁(部首)的笔画数为三画,而“木”字旁(部首)的笔画数为四画。
底根儿这个词的来源尚不明确。它可能是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异而产生的新词汇。
关于底根儿的繁体字形式,可以写作「底根兒」。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底根儿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形式存在。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变迁,一些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无法确定底根儿在古代是如何书写的。
以下是关于底根儿的一些例句:
- 这本书的底根儿很结实,不容易破损。
- 别忘了给花盆加些水,要保持底根儿湿润。
与底根儿相关的组词有:底部、底层、底板等。
与底根儿近义的词语有:底部、底层、基底等。
与底根儿相反的意思则可以用顶部、顶层、顶端等词汇来表示。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