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褡膊的意思、褡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褡膊的解释

一种长方形的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可盛钱物,系在衣外作腰巾,亦可肩负或手提。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你这老人家,这衣服怎么破了?把我这红绢褡膊与你补这破6*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第二天下午,自卫队每人腰里掖满了手6*6*弹,有的用皮带勒着,有的用褡膊缠着。”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褡膊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褡膊(dā bó),又称“搭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名词,指古代一种中间开口、两端可盛放钱物的长布袋。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考证: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与功能

    褡膊为长方形布袋,中间开口,两端成袋,可搭于肩部或腰间携带物品。其材质多为布、绸或皮革,常见于宋元时期,用于存放钱币、文书等随身细软。《汉语大词典》释为“一种长条形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可装钱物”。

  2. 异名与演变

    亦作“搭膊”“搭包”,明清小说中多指束腰的宽带(如《水浒传》中燕青系“鸦青缎褡膊”)。《现代汉语词典》注明其“旧时指长而宽的腰带,内可放钱物”。


二、文化考据

  1. 文献例证

    • 《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拴了包袱,戴上毡笠儿,背了褡膊。”此处褡膊兼具束衣与储物功能。
    • 元代杂剧《陈州粜米》:“张千,将马来,揣着褡膊,赶将去。”反映其作为钱袋的用途。
  2. 社会功能

    褡膊是古代商旅、差役常用工具,类似现代腰包。明代《三才图会》载其“长六尺,宽一尺,可藏契券”,体现其便携性与实用性。


三、词源解析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3. 施耐庵. 《水浒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 无名氏. 《包待制陈州粜米》[Z]. 元杂剧选本.
  5. 王圻、王思义. 《三才图会》[M]. 明代万历刻本.
  6.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清嘉庆刻本.
  7. 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褡膊(读音:dā bó)是一种传统布袋类物品,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形制与功能
    褡膊为长方形布袋,中间开口,两端可存放钱物。既可系于腰间作为腰巾,也能手提或肩负,兼具收纳与便携性。

  2. 历史与文化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杂剧《李逵负荆》,剧中用“红绢褡膊”补衣的描写,印证其作为日常用品的实用性。其别称“搭连”或“搭包”也常见于文献,反映不同地域的称呼差异。

  3. 材质与扩展用途
    除普通布料外,也有绢制褡膊(如剧中红绢材质),说明其材质多样,可能因使用场景或身份不同而变化。

褡膊是古代兼具收纳与服饰功能的工具,常见于宋元时期,通过文学作品和词典记载可知其设计灵活,适应多种携带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奥僻拜殿帮场儿保险基金忭忻步环瞋嫌出圈打夺大桁丁艰鼎跱帝女雀东萨摩亚断籁酚醛塑料钢火公便宫纱狗马灌钢观过知仁过门鼾睡河华候仪谎状减衰骄黠浄理浸透寇雠匡当老相立行芒然昧心钱凝露牛炙怒水呕喁攀炎附热飘樊落溷披哆辟雍彡姐摄衞什袭素膳讨説挑包铁翼铜驼荆棘完粹忘性威行未足轻重窝逃五黄六月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