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管子·君臣上》:“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尹知章 注:“符节印璽所以示其信也。”《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2).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史记·高祖本纪》:“ 秦王 子婴 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璽符节,降 軹道 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曰:“符,发兵符也;节,使者所拥也。”
(3).单指使者所持之节。《史记·乐毅列传》:“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 赵 。”
(4).指朝廷委派的地方长官或专使。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凡今庙堂进拟符节次,得不鉴 公孺 之论而益精其选!”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舟车之险,悬崖断堑,石芒林立,侧足仅可投步,水濆漩倾侧,船行乱石间,以故符节不通,人跡罕至。”
符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信物凭证,主要用于验证身份、传达命令或作为权力象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符
《说文解字》释为“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指剖分为二的竹制信物,双方各持一半,合验以证真伪。其本义强调“凭信”与“契合”,如兵符、虎符。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节
原指竹节,引申为“节制”“凭证”。《周礼·地官》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指使臣所持玉制、金属或竹制的凭证,如旌节、符节。
来源:《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为信物
符节是君主或官府授予的实物凭证,用于:
例:《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
象征权威与契约
来源:《汉代符节制度考》考古学报
词语衍生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象征
符节被视为中华信义文化的载体,常见于“守信如符”“持节云中”等典故,强调诚信与责任。
例:苏轼《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符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凭证,主要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或使者通行。以下从定义、材料、功能等角度详细解释:
符节是古代朝廷制作的信物,通常以竹、木、玉、铜等材质制成,刻有文字后分为两半。使用时需两半完全吻合(称为“合符”)方可生效,如调动军队或验证使者身份。
符节不仅是古代政治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更通过严格的合验机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治理逻辑。其材质和形式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与社会需求。
隘口边烽标准特许银行别墅长阔得寸则寸调察冬叶烦厌分枝格登鬼精浩穣很忤圜狴画学活蹦活跳尖耍坚坐噭誂枷研捷黠饥沴晋王厩长蠲略可惜乐而忘返冷蔑菱黄龙腾虎踯炉炭毛利鸣沙山末俗牧田男妇年月日辟谬奇賌青史留名求访羣生人牙儿杀胡林折实唰溜溜说矮话丝斤松庭孙壻棠户天弧挑兵体词通阛危王戊寅相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