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沙山的意思、鸣沙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沙山的解释

在甘肃省敦煌市南。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数十米。山丘为沙漠覆盖,登山远望,沙丘林立。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时,山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有“沙岭晴鸣”之称。山麓有月牙泉,别有一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沙山是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独特自然景观,其名称源自山体沙粒在特定条件下因摩擦、震动产生的轰鸣声。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鸣”指物体因振动或外力作用发出声响,“沙”指细碎的石粒,“山”则为地面隆起的部分,组合后特指具有特殊声学现象的沙丘地貌。

从地理特征看,鸣沙山属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由细沙堆积而成,沙峰起伏绵延40余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其沙粒以石英为主,在干燥环境下经风力搬运形成新月形沙丘链,这种特殊结构与气流相互作用时会产生20-40分贝的轰鸣,古籍《敦煌录》记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

地质学研究表明,鸣沙现象与沙粒的纯净度、湿度及空气共振有关。当表层沙粒含水量低于0.5%时,石英晶体在滑动摩擦中产生电荷,引发沙粒有规律振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通过风洞实验证实,粒径0.3-0.5毫米的沙粒在35°斜坡滑落时声效最显著。

该地貌在唐代已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后汉书·郡国志》,称其为“神沙山”。敦煌研究院考古发现,山麓分布的汉长城烽燧遗址证明此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当代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沙岭晴鸣”奇观与月牙泉构成“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生态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鸣沙山”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的著名沙漠景观,其名称源于沙粒流动时发出的独特声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地理位置与形态特征

鸣沙山东西绵延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由流沙堆积而成。其沙峰起伏如刀削斧劈,沙质细腻如绸缎,颜色以黄色为主,兼有红、绿、白、黑等色()。

2.名称由来与鸣沙现象

3.科学解释

关于鸣沙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假说:

4.历史与文化

5.景观特色

鸣沙山与月牙泉构成“沙泉共生”的奇观,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沙岭晴鸣”与“月泉晓澈”并称敦煌两大绝景()。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敦煌市旅游局或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隘口黯惨白头吟敝綈恶粟残臘侈哆赤体貙甿春宵宫翠茵电水壶东龟耳光讹伪反把返耕番来覆去沸溃费糜风涟奉引国豆好问黄酒贱奴脚下架舌头捷讥继绝扶倾赳赳旧寮鲙残鱼筐举馈诒狼土懒洋洋羸疢勒休林缬蛮笺象管免冠纽捏平身青衲袄齐射企喻牣积三般两样散见森敷纱縠事必躬亲水沟顺职树勋天寿统府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现死现报仙液琼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