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襃讳的意思、襃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襃讳的解释

亦作“褒讳”。扬善隐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至於远古则不然,夫其所録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襃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写作“褒讳”,其核心含义指史家或文人在记载历史、评价人物时,既有所褒扬,又有所隐讳的笔法或态度。它体现了古代史书撰写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即在记录时对尊者、贤者的过失或缺点进行避讳,同时对其功绩德行予以褒扬。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拆解与组合:

    • 襃 (bāo): 同“褒”,意为赞扬、嘉奖、称颂。本义指衣襟宽大,引申为宏大、赞美。
    • 讳 (huì): 意为避忌、隐瞒、隐讳。指因有所顾忌而不愿或不敢直说,特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引申为隐瞒缺点、过失。
    • 合义: “褒讳”二字结合,即指在记述或评价时,同时包含褒扬称颂和避讳隐恶两种行为或原则。
  2. 核心含义与应用:

    • 史书笔法: 这是“褒讳”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国古代史官在撰写史书(尤其是官方正史)时,往往遵循特定的伦理规范。对于当朝或前朝的帝王、重要功臣、圣贤人物等,史家既要记录和颂扬他们的功绩、美德(褒),又要对他们的错误、污点、隐私或可能损害其形象的事情进行避忌、曲笔或隐去不记(讳)。这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社会伦理和特定人物形象的特殊书写策略。
    •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直接点明了“褒讳”的对象和目的。“尊者”指地位高的人,如君主、长辈;“贤者”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对他们进行“褒讳”,是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在历史书写中的体现。
    • 委婉表达: 在更广泛的语境下,“褒讳”也可以指一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即在陈述时,对负面或敏感内容有所保留或修饰,同时突出正面内容。
  3. 典籍例证:

    • 这个概念与儒家经典《春秋》的笔法密切相关。《春秋》被后世认为寓含“微言大义”,其中就包含了“褒讳”的原则。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在记录历史事件时,通过特定的措辞(如“弑”与“杀”的区别)来体现褒贬(褒扬正义,贬斥邪恶),同时也必然包含对某些人物事件的隐讳。
    • 后世史书,如《史记》、《汉书》等,在记述本朝开国皇帝或当朝皇室成员时,也常常运用“褒讳”笔法。

“襃讳”(褒讳)是一个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伦理和语言策略的词汇。它特指在记述历史、评价人物(尤其是尊者、贤者)时,史家或文人同时采取褒扬其善行功绩与隐讳其过失缺点的做法。这种笔法根植于传统社会的尊卑秩序和道德观念,旨在维护特定形象和社会稳定,是理解古代史书和文献的重要概念。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襃讳”是一个汉语词汇,现结合多个来源的释义与引证进行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引证与用法

  1. 古代文献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提到“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指史书在记录时隐去负面内容以维护形象。
    • 唐代刘知几《史通·疑古》称“务存褒讳”,说明古代史官对敏感内容采取避讳态度。
  2. 现代释义
    多用于形容历史记载或文学创作中刻意突出正面、淡化负面的表达倾向,类似“为尊者讳”的修辞手法。

三、相关扩展

四、注意事项

因搜索结果均来自低权威性网页,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

败藁柏夭褒奖壁观炳明猜忤漕截朝闻夕死重九重新吹毛索疵圌山大赤代代花打失跌份蝃蝥帝丘短后顿纲振纪负急福严紫根株牵连寡学胡画江水不犯河水鸡蛋里找骨头金阁俊宕隽声老莱裂裳裹膝醽渌蛮舶面申恼损内孕青毫顷者衾衣妻室屈私然谷上峰沈略寿人说鼓书説长道短嘶风搜简烫斗梯度涕泗交颐同心协济推事讬逃痿阳无情无绪相思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