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词的意思、寄词的详细解释
寄词的解释
犹寄语。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词语分解
-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词的解释 词 (詞)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专业解析
“寄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和用法均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古典文学研究:
一、本义:寄送诗词或文章
指将所作的诗、词、文章等托人传递或邮寄给特定对象(如友人、亲人)。这体现了古代信息传递不便时,以文字作品作为情感和思想交流载体的方式。
- 释义依据: 《汉语大词典》等综合性语文词典均收录此义项,指“寄送诗词或书信”。
- 文学实例: 在古典诗词中常见此类表达,如诗人创作后托人“寄词”给远方的知己或同好,分享创作成果或表达思念。
二、引申义/文学意义:寄托情思、情感
这是更核心且常用的含义。指在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中,作者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对特定景物、事物或典故的描写与吟咏,含蓄地表达、寄托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如志向、抱负、怀才不遇、离愁别绪、家国之思等)。
- 释义依据: 此义项在《辞源》、《古汉语大词典》等专门工具书及古典文学研究著作中被重点阐释。
- 核心特点: “寄词”强调创作中的“寄托”手法,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作者的情志(“意”)寄托(“寄”)于所吟咏之“词”(此处指作品内容,如景物、意象)。
- 文学价值: 这种手法使作品意蕴深厚,含蓄隽永,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读者需通过解读意象和语境,体会作者“寄”于“词”中的深层情感。
“寄词”一词,既指物理层面的寄送文字作品的行为,更深刻地指向文学创作中通过文字意象含蓄寄托情感志意的艺术手法。后者是其在中国语言文学中更具价值的内涵。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综合性语文工具书)
- 《辞源》(修订本) (权威古汉语、文史工具书)
- 《古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相关古典文学理论及作品赏析研究著作 (阐释“寄托”手法的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寄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言辞寄托思想、情感或期望,常见于文学表达中。以下为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寄词”由“寄”(寄托、托付)和“词”(言辞、语言)构成,字面意为通过语言寄托情感或愿望。它既可用于日常表达,也常见于诗词等文艺形式中。
2.详细解释
- 寄托功能:通过文字传递深层情感或期望,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即以诗句寄托离别时的誓言。
- 文学应用:多用于诗歌、歌词等,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隐喻性。例如“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中,通过“词锋”表达情感的锐利与深沉。
3.与“寄语”的区别
虽然“寄词”与“寄语”均指通过文字传递信息,但“寄词”更偏向文艺形式(如诗歌),而“寄语”多为直接留言或书信(注:此区别来自低权威性来源,仅供参考)。
4.字义分解
- 寄:有托付(如“寄希望”)、依附(如“寄居”)等含义。
- 词:指语言中的基本表意单位,可指语句或篇章。
5.应用建议
在创作时,需注重语言的真实性与简洁性,避免生僻字或复杂结构,以确保情感准确传达。
“寄词”是汉语中兼具文学性与情感张力的表达方式,常用于诗词等载体,通过精炼的语言寄托深层情思。
别人正在浏览...
暧昧案举拨草瞻风布总超躐成分成绩单穿耳大豪电压互感器蝶化饭时风涟蚨母服休刚气绠绁贡部拱门工人周刊鬼入跪行糇粻花诏建构奸声浇堕惊号拘传卡伦扣边馈谢量决两清离草瞄准囊装攀登瓢笠谴斥契分清殄软舁入眠入寝上驷烧焚身裁石坎史佐收阴顺教似动现象飕飂肃顺跳奔啼糚为从稳记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