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名。负责修改审定律令。《旧唐书·刑法志》:“ 则天 ( 武则天 )又敕内史 裴居道 ……与删定官 袁智弘 等十餘人,删改格式,加计帐及勾帐式,通旧式成二十卷。”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骆将仕家》:“ 淳熙 癸卯, 张晋英 涛 自西外宗教授入为敕令删定官,絜家到都城。”参见“ 删定郎 ”。
“删定官”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职责为修改和审定律令文件。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删定官是古代负责法律条文修订的专职官员,其核心职能包括对现有律令进行审核、删减冗余内容、调整格式规范等。该官职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代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
具体职责
历史实例
宋代洪迈《夷坚乙志》提到,张晋英从地方教授调任为敕令删定官,反映了该职位在中央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偶尔被用于批评随意修改文件的行为,但这一用法属于引申义,与古代官职的法定职能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律令修订制度,可参考《旧唐书·刑法志》等史料。
《删定官》是指古代官厅中负责审查和删定文稿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审查公文、书信等文件内容,并进行修改和删减,以达到与政府政策和规定相符的目的。
《删定官》可以拆分为以下几个部首和笔画: - 删(刂 + 二) - 定(宀 + 丁) - 官(宀 + 八)
《删定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制。在古代,为了保持政府文件的准确和统一,设置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审查、删定和定稿,这些官员便称为《删定官》。
《删定官》的繁体字为「刪定官」。
古时候对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删定官》可以写作「刪定官」或「刪訂官」。
1.《删定官》负责审查和修改文稿,以确保其符合政府政策。
2. 经过《删定官》的修改,这份公文变得更加简明扼要。
- 删减
- 删改
- 删节
- 官僚
审定官、删选官、定稿官
撰写者、起草者、编写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