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死的意思、焚死的详细解释
焚死的解释
指 介之推 不受 晋文公 禄赐,被烧死在 绵山 事。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鲍焦 抱木而立枯, 介子推 登山焚死。” 宋 黄庭坚 《清明》诗:“人乞祭餘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参见“ 焚林 ”。
词语分解
- 焚的解释 焚 é 烧:焚烧。焚毁。焚化。焚香。焚书坑儒。焚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焚。 燃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网络扩展解释
“焚死”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字面含义:由“焚”(烧)和“死”(死亡)组成,字面可理解为“被烧死”。
典故含义:特指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之推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后被烧死的事件。这一典故体现了介之推淡泊名利、宁死不仕的气节。
历史背景
- 人物关系:
介之推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期间割股啖君(割下大腿肉为重耳充饥)。晋文公即位后,他未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
- 事件经过:
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但介之推坚持不出,最终被焚而死。后世为纪念他,设立“寒食节”。
文献引用
-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鲍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焚死。”
- 宋代黄庭坚《清明》诗:“士甘焚死不公侯。”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描述气节或悲剧性结局,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焚死,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把人烧死或火化。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火」和「死」。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笔画顺序,它的笔画数是12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描述一种刑罚或灭绝敌人的方式。
在繁体字中,「焚死」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虽然「焚死」这两个字在古代写法中的形状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意义和用法并未改变。
以下是「焚死」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那个罪犯被判处焚死的刑罚。
2. 在古代,焚死是一种残忍的刑法。
一些与「焚死」相关的组词有「火化」「毁灭」「烧杀」等。近义词有「火刑」「烈火焚身」等。反义词则是「生存」「救援」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