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搜敭 ”。访求举拔。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思良股肱,嘉昔 伊 吕 ,搜扬侧陋,举 汤 代 禹 。”《旧唐书·薛登传》:“或明制纔出,试遣搜敭,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诏》:“非独搜扬幽滞,庶几为官得人。”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一:“兵火独搜扬,重见 钟离意 。”
“搜扬”的汉语词典释义
“搜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访求举荐(人才),强调主动搜寻并提拔贤能之士。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指帝王或上位者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广泛征寻与表彰行为。
“搜”与“扬”的复合义
二字结合,体现从发现到举荐的完整过程,常用于人才选拔语境。
典籍中的典型用例
政治制度关联
古代“搜扬”常与察举制、科举制等人才选拔机制关联。如《北史》提及北魏孝文帝“搜扬俊乂,束帛伫于丘园”,指以礼聘方式征召隐逸人才 。
文学修辞中的运用
唐宋文献中,“搜扬”亦用于比喻发掘被埋没的事物。如唐代张说《起义堂颂》:“搜扬暗昧,畴咨隐滞。”此处指揭示隐晦的真理 。
当代汉语中,“搜扬”已非常用词,但仍在历史研究、古籍解读领域保留原义。其概念可类比现代“人才发掘”“举贤任能”,但更具古典文化意蕴。
参考来源:
“搜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搜扬”由“搜”和“扬”组成:
访求举拔(核心含义)
指主动寻访并推举人才,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三国时期曹植在《文帝诔》中写道:“搜扬侧陋,举汤代禹”,意为选拔隐逸的贤才。
搜索寻找(字面引申)
部分现代解释强调动作本身,指“努力寻找某物”,但此用法较少见。
单字 | 含义 |
---|---|
搜 | 寻找、搜集(如“搜罗”) |
扬 | 举荐、传播(如“扬才”) |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黯昧凹凸印背坏辩晰庇依璧友仓促朝署吃豆腐崇弘抽搭传敏春柔鹾商电子电压表椟食恩牛怨李发师奉命惟谨光伴灌滕黑金和难皇媪怳悸隳硩餬料火捺纹俭贫焦瘁刭杀麇鼯聚蓄牢烛凉浆买市满坐风生面缚披霄决汉庆觞穷固驱逼删薙少少迭沙禽伸缩饰玩橚槮肃振天墬通时达变偷偷完愿位不期骄巫娥诬秽下野写立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