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罢的意思、报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罢的解释

(1).古谓批复所言之事作罢,即言事不准。《汉书·梅福传》:“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輒报罢。”《新唐书·杨朝晟传》:“前请报罢, 张公 已舍 邠 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沆 居重位,实无补万分,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惟此少以报国尔!”

(2).科举时代6*考试落第,亦称报罢。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 天宝 六载召试至 长安 ,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观其诗可知也。”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报闻罢》:“今人以落第为报罢。”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报罢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报罢"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尤其在科举制度和官场语境中使用较多,其核心含义指上报(某事)未被批准或未被采纳,引申为落选、未获通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科举落第

    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应试后未被录取。例如《汉语大词典》载:“报罢,谓科举落第。”即考生上报的答卷未被考官采纳,等同于落榜。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

  2. 官员奏议未被采纳

    在官场中,臣子向君主呈递奏章、建议后,若未被批准或驳回,称为“报罢”。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争议:“天子下其议,皆报罢。”指大臣提议未被朝廷采纳。

    来源:《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三、古籍例证

  1. 《汉书·梅福传》

    “数因县道上言变事,辄报罢。”

    译文:多次通过县道奏报紧急事务,均未被采纳。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2. 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

    “宋制,举人试礼部不中者,但云‘报罢’,无再试之例。”

    译文:宋代礼部考试未中的举人,只称“报罢”,无复试机会。

    来源:《茶香室丛钞》(清代笔记丛刊本)


四、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报罢”已罕用,但可在研究历史、古典文学时见到,如分析科举制度或古代公文批复流程。其语义近似现代词汇“驳回”“未获通过”。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史记·平准书》(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汉书·梅福传》(国学导航
  4. 俞樾《茶香室丛钞》(中华书局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报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古代政务中的含义

指上级对下级所奏之事不予批准,即“言事不准”。该用法多见于史书记载,例如:

二、科举考试中的含义

指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落第。例如: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均与“未通过”或“未批准”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韵牋北榜表意字碧玉年不防头草房朝闻夕改呈头尘浼迟光臭架子传禅疵杂从允粹然怠旷點點搐搐诋排地圆说豆糜返里封甸覆酱瓿构件广州盥沐憾怆胡来浑濛讲文解分纠听聚敛无厌钧裁泪绡亮点良珠炉炷渼陂内侄碾船钦风顷听曲坊入地无门三师七证赎国说起风就是雨四部书遂官琐类铁索桥通讲托人情外繇危困文亩握手言欢下颔习非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