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歃盟的意思、歃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歃盟的解释

歃血为盟。《战国策·魏策三》:“今 赵 不救 魏 , 魏 歃盟于 秦 ,是 赵 与强 秦 为界也。”《后汉书·隗嚣传》:“ 遵 与 隗王 歃盟为 汉 ,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公子之客,叱劲 楚 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 秦 使鼓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歃盟是古代会盟仪式中的核心环节,指以口含牲血或涂抹血酒的方式缔结誓约,表达缔约方的诚意与约束力。该词由“歃”与“盟”复合构成:“歃”字本义为饮、微吸,《说文解字》释作“歠也”,引申为盟誓时象征性的饮血动作;“盟”则指在神灵监督下缔结的誓约。

据《周礼·秋官》记载,诸侯国间的重要盟誓需“莅牲曰盟”,即宰杀牲畜后将血盛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牛耳取血,盟誓者依次“歃血”以示信守。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前的“践土之盟”即采用此仪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详细描述了诸侯“歃如忘”的庄重场景。

在文化内涵层面,歃盟具有三重象征意义:其一,血液象征生命契约的不可违背性;其二,集体歃血行为强化盟约的神圣性;其三,《礼记·曲礼》强调“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说明其区别于普通誓言的法定效力。这种制度直至汉代仍见于少数民族结盟活动,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汉朝与匈奴“刑白马为盟”的实例。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校勘本;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歃盟”是古代盟誓仪式的简称,指通过歃血(饮血或涂血于口)达成盟约的行为,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仪式感。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歃盟即“歃血为盟”,指古代结盟时,宰杀牲畜(如牛、马)取血,参与盟约者将血涂于口唇或口含血,以示诚信不违誓约。其核心步骤包括杀牲取血、歃血、宣读盟词。

  2. 字形与字源

    • 歃:从“欠”(张口)从“臿”(插入),表示“以口饮血”。
    • 盟:甲骨文象形为盘盂中放牛耳,象征主盟者执牛耳主持仪式,后引申为缔约联合。

二、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

  1. 具体步骤
    据《周礼》记载,歃盟需按以下程序:

    • 割牲耳:宰杀牲畜后割下左耳,置于珠盘。
    • 取血歃血:将血盛于玉敦,主盟者先饮,余者依次歃血。
    • 宣读盟书:誓言刻于简册,埋于地下或沉于河,以示天地神明共鉴。
  2. 象征意义

    • 诚信约束:古人认为血液含生命灵魂,歃血意味着违誓者将如牲血般消亡。
    • 等级体现:主盟者执牛耳,象征权力核心,如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由霸主主持。

三、文献例证

  1. 《战国策·魏策三》
    “魏歃盟于秦”描述魏国与秦国通过歃血仪式结盟,反映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政治联合方式。
  2. 《文心雕龙·事类》
    记载管仲呵斥强秦使鼓缶,侧面体现歃盟仪式中“执牛耳者”的权威性。

四、现代关联

歃盟仪式虽已消失,但“歃血为盟”作为成语沿用至今,比喻极郑重地订立盟约,常见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对古代盟誓场景的还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不同朝代的仪式差异,可参考《周礼·司盟》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战百胜杮札扁率逼汉不中用成王吹弄春关牒道德责任大兄弟敌情风激电骇封殖高分子化合物古健孤文只义汉地黄零草黄履椒实季春金轩给事郎举目千里隽士凯撤刊头恐逼牢密辽东陵阙鸾双懵怔黾媒谬惑抹不下脸葩藻辟署千叮咛万嘱咐的解释清琴人工合成日记簿柔安揉慁三星约扇奬实志双元音綀服朔管属属四失思维讨口牙透光鉴完璧温实五分钱无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