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核对。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校覈仁义,源本山川。”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余以 戴君 之説,与昔儒旧训参互校覈。”
“校覈”是“校核”的繁体写法,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通过仔细的校对和核查,确认内容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例如:
该词为书面用语,现代简体中文多写作“校核”,繁体语境或特定专业领域可能保留“校覈”写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如“审核”“校验”)或反义词(如“疏忽”“放任”),可参考语言学工具书或专业文献。
《校覈》,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校正、核对。
该词的部首是木,共有11个笔画。
校覈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用以描述人们对于文字、文章或文献的校对和审查的行为。
校覈的繁体字为「校謁」。其中,“謁”字的意思是拜访、会见,是一个兼有谦逊之意的汉字。
在古代,「校覈」这个词的写法有些许不同。在繁体字中,「校覈」分别写作「椒校」和「謁。」而在简体字中,「椒校」则变成了现在的「校覈」。
1.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需要进行对历史文献的校覈工作。
2. 编辑部会进行一次校覈,以确保文章中没有任何错误。
3. 这本书的发行之前,经过了多次校覈,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
组词:校对、校阅、校勘、校正
近义词:审查、核对、校订
反义词:撰写、创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