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蜚蠊的意思、蜚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蜚蠊的解释

虫名。俗称蟑螂。生川泽及人家厨灶间,种类很多。因体有恶臭,常沾污食物,传染疾病,但也入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蜚蠊》:“蜚蠊、行夜、蛗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蜚蠊(fěi lián),是汉语中对一类常见昆虫的学名及正式称谓,特指蟑螂。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及名称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辞海》的定义:

蜚蠊:昆虫纲蜚蠊目(Blattodea)昆虫的统称。体扁平,呈椭圆形,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多数种类为棕褐色或黑褐色,适应力强,常栖息于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如厨房、仓库等,部分种类为卫生害虫。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

    体长通常10-50毫米,背腹扁平,头部隐藏于前胸背板下;前翅革质(覆翅),后翅膜质,部分种类无翅。足发达,擅爬行。

  2. 生活习性

    杂食性,喜食有机物残渣;繁殖力强,卵产于卵鞘(蟑螂卵荚)中。具有夜行性,遇光迅速躲避。

  3. 分布与危害

    全球分布约4000种,我国常见种包括德国小蠊、美洲大蠊等。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传播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属重要病媒生物。

三、名称来源考据

“蜚蠊”一词最早见于《尔雅·释虫》:“蜚,蠦蜰。”晋代郭璞注:“蜰即负盘,臭虫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进一步记载:“蜚蠊,行夜、蛗蜰……今俗呼蟑螂。”其名源自古汉语对昆虫活动特征的描述:“蜚”通“飞”(部分种类具飞行能力),“蠊”可能与“廉”(侧扁之意)相关,合指此类昆虫的形态与行为特点。


综合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昆虫志:蜚蠊目》. 科学出版社.
  3. 李时珍(明). 《本草纲目》. 金陵刻本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蜚蠊(fěi lián)是蟑螂的学名,属昆虫纲蜚蠊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形态特征

蜚蠊俗称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已有约3.5亿年历史。成虫体形扁平,呈长椭圆形,体长2-100毫米不等,体色多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体表光滑油亮。其头部小且向下弯曲,具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如鞭状,复眼发达;前胸背板宽大如盾,部分种类有革质前翅和膜质后翅,足部粗壮适于疾走。

二、分布与习性

蜚蠊全球分布,以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常栖息于温暖潮湿且食物丰富的缝隙中,如厨房、下水道等。昼伏夜出,具有群居性,活动高峰在夜间9-11时。杂食性强,喜食含糖淀粉类食物,也摄食腐败物,可能携带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病原体,机械性传播疾病。

三、繁殖与生命周期

其繁殖力极强,属渐变态昆虫,生活史分卵、若虫、成虫三阶段。雌虫一次产卵鞘14-32枚,部分种类(如德国小蠊)会携带卵鞘直至孵化。

四、其他相关信息

  1. 药用记载:《本草纲目》提及蜚蠊可入药,用于治疗瘀血、腹胀等症。
  2. 字义解析:“蜚”通“飞”,但在“蜚蠊”中特指蟑螂;该词也用于描述传说中的灾兽(《山海经》)。

如需进一步了解分类或防治方法,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耶八分公冰奁搀引宸声陈吴驰化瘅疾冬爱东奔西逃斗钉跺足发决風靡分沙浮话符祝管束骇动还许惠风简格检邪见于交迫锦绷静办酒醉隽材离绝灵镜历世没了头绵侧理麋麑拚命偏待千丈侨居倾身攘善肉卷茹菜散徙折秤兽目双旌曙月私设公堂厮役夙见慝僞挑检同日而道徒读父书吐文围坐斜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