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berculosis] [口]∶肺结核
肺结核的俗称。
肺痨是汉语中对肺结核病的传统称谓,该词由“肺”与“痨”二字构成:“肺”指人体呼吸器官,“痨”本义指慢性消耗性疾病,合称特指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肺痨即“肺结核,症状是低热、夜间盗汗、咳嗽、多痰、消瘦,有时咯血”。
从中医典籍溯源,《黄帝内经》已记载“虚劳”病症与肺痨症状相似。明代《医学正传》首次明确“痨瘵”病名,指出其“传染于人”的特性,与今之肺结核病理特征吻合。清代《医宗金鉴》细化描述为“午后发热、咳嗽痰血、形羸盗汗”,与现代临床观察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肺结核至今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55.53/10万,证实该病症仍具现实公共卫生意义。
肺痨是中医对肺结核的旧称,指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病因
肺痨即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引发。中医认为其病因为“痨虫”侵袭肺脏,与患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相关。
主要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含菌飞沫,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少数通过直接接触或痰液传播。
治疗与预后
历史与预防
古代文献称肺痨为“尸注”“劳嗽”等,属“虚劳”范畴。预防需增强体质、隔离患者、接种卡介苗,并定期筛查(如肺部CT)。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医学建议,中的高权威性来源(如、7、8、10)。
苞苴逼害并翼曹聚柴祭崇文观刺几打成平手鼎贼堕懈厄陈耳挖勺反科学公廨挂履光宅鬼黠海兽黑了换班互出家生孩子借故京国谨温口费款款深深拉丁化揽詧阑山老体面连障料道乱法鸾林毛胡芦兵媒娉没头妙处谬论目不交睫目无下尘披堆气充志骄柔讷弱房山锐则不高生驹时几诗商水堂属令嗣徽松罗体肃微策渥洼啸傲湖山遐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