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违兵的意思、违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违兵的解释

放下武器。《左传·成公十七年》:“昔吾畜于 赵氏 , 孟姬 之谗,吾能违兵。” 杜预 注:“畜,养也。违,去也。 韩厥 少为 赵盾 所待养,及 孟姬 之乱, 晋 将讨 赵氏 ,而 厥 去其兵,示不与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违兵"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构词法角度解析:

  1. 字义分解

    "违"本义指背离,《说文解字》释为"离也"(《汉语大词典》第10卷,引申为违反、违背;"兵"原指兵器,《玉篇》载"械也"(《古代汉语词典》,后扩展为军事、战争。

  2. 词义推衍

    二字组合可形成双重内涵:

    • 主动违抗:指拒绝参与军事行动,如《三国志》注引"违兵拒命"的典故用法
    • 被动规避:表达对战争的规避态度,如古语"违兵休战"的和平主张
  3. 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策略讨论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被"反战""罢兵"等词汇替代。《现代汉语词源考释》将其归入"军事类历史词汇"(商务印书馆。

  4. 辨析要点

    需与"违令""罢兵"等近义词区分:前者强调主观对抗性,后者侧重客观终止状态。清代训诂著作《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违兵必先有兵约"的施用前提(中华书局校勘本。

网络扩展解释

“违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违兵(拼音:wéi bīng)意为“放下武器”或“离开军队”。其中“违”可理解为“离开、去除”,“兵”指兵器或军事力量。该词多用于描述主动放弃武力或脱离军事行动的情景。

出处与典故

  1. 《左传·成公十七年》记载:“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
    • 背景:晋国大夫韩厥因赵氏家族内乱(孟姬诬陷赵氏),选择主动放下武器,表明不与赵氏同党。
    • 杜预注:“违,去也”,即韩厥通过“违兵”表明立场,避免参与争斗。

用法说明

建议进一步查阅《左传》原文或权威古籍注释以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拔补百不一贷陂月鄙倍草马超高频耻辱笞责传惹怠侮豆蔻高冏给客橙搆陷国际单位制还拜寒窭汉武帝荒政混名火抓剑履上殿见所不见积坳教导员交缕嘉友金穗寖闻絶倡垦荒课征立马万言力势尨诡名材闽中十子内明排调槃还披林撷秀平阳府君阙千载一逢青芳岐阳之搜器宇不凡任真柔毫丧居善字神愁鬼哭神号鬼泣绅民舍缘豆书帏天童寺通聘痿蹶委仰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