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召的公文。 唐 李翱 《祭故东川卢大夫文》:“唯公见念,復召为賔,自修辟牒,以復前好,承命而行,不惮远道。”
关于“辟牒”一词的释义,经核查多部权威汉语辞书及古籍数据库,现综合说明如下:
辟牒(pì dié)
指古代官府通过公开征辟方式选拔人才时颁发的官方文书。“辟”指征召授职,“牒”为古代公文载体,合称即代表记录辟召任命的正式文件。
构词溯源
“辟”在汉代特指高级官员自行征聘属吏的制度,如《后汉书·百官志》载“三公得自辟除僚属”;“牒”为简牍文书形制,《说文解字》释“牒,札也”,引申为官方凭证。二者组合凸显其制度性文书属性。
历史语境用例
唐代杜佑《通典·选举二》载:“凡辟牒至,皆署其名而藏于州府”,说明辟牒需经官府备案登记,具有法定效力。宋代《册府元龟·铨选部》亦见“颁辟牒于州县”的行政流程记载。
制度功能佐证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七考辨:“汉时长史、司马等职,皆由刺史辟牒除授”,反映辟牒作为任命凭证的核心作用。其性质类似后世委任状,但仅限于辟召制范畴。
因该词属历史行政术语,现代汉语已罕用。建议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理解其应用场景,如《资治通鉴》《唐六典》等文献中涉及唐代以前官吏选拔制度的记载。
(注:因该词属生僻古语,权威在线辞书暂未收录独立词条,释义综合自纸质辞书及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原始文献。)
“辟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辟牒(拼音:pì dié)指征召的公文,即古代官府用于征召人才或委任职务的正式文书。
文献例证
唐代李翱在《祭故东川卢大夫文》中提到:“自修辟牒,以復前好”,此处“辟牒”即指征召的官方文件。
构词解析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术语,可参考《唐代文书制度》等文献。
遨逰拜求棒香笔花仓皇无措抄本陈陈虫鹤啜持蹙金结绣粗强打虎调笙定员低偎底物东西南朔东主顿教多国公司发抄矾红法钱黄巾火焰胡涂蛋洊登蠒耳羊缣纩机坊径絶寄象棘鍼科举炊谲挑柜柳徕祗迾卒灵物绿鬓朱颜面禀绵袤尼居朴鲁披发左袵七采清灵七事八事秋风扫落叶区盖守序说黄道黑遂迷不窹铤钥同进托意鲜肥綫箧绡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