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诽谤的意思、诽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诽谤的解释

[slander;libel] 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诽谤朋友,实在可恶

详细解释

(1).以不实之辞毁人。《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怨望。《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痺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閭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进谏。《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諫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諫之士。”《周书·柳虯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讜之言。” 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诽谤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诽谤指故意编造或散布虚假言论,损害他人名誉或信誉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主观恶意性、信息虚假性和后果危害性,常见于恶意中伤或竞争场景。

二、字义拆解

三、法律界定

  1. 民事层面:属于侵害名誉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第1024条);
  2. 刑事层面:若情节严重(如广泛传播虚假信息导致他人社会评价显著降低),可构成诽谤罪,最高面临三年有期徒刑(《刑法》第246条)。

四、历史渊源 最早见于《韩非子·难言》,古代指不实谏言,后演变为现代法律概念。

五、辨析要点

(注:如需了解具体法律程序或案例,可查看、8、10、11的原始法律条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诽谤》是指对他人进行恶意的、虚假的污蔑、攻击和诬陷的行为。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讠和非。其中,“讠”是指讥讽的意思,“非”是指不真实的意思。《诽谤》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古时候的《说文解字》中,把《诽谤》写作“誹謗”。 关于繁体字,《诽谤》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没有明显差异。古代汉字在书写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诽谤》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都是含有部首“讠”和“非”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诽谤》的例句: 1. 他被控诽谤了这个公司的名誉。 2.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关于他的诽谤言论。 3. 他因为散布************而被起诉。 有关组词,一些相关的词汇包括: 1. 人身攻击 2. 中伤 3. 恶意诋毁 近义词可以包括: 1. 诬陷 2. 谣言 3. 揭发 反义词可能包括: 1. 赞扬 2. 褒奖 3. 称赞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颁斌暴尸报信禀议彩坊采薇常惺惺乘驭垂及踔然从就聪明睿智怠忽大拇哥隝人得数都座短札发旦烦悉奉召谷风归顺过甚其辞豪怀秽匿焦笔赍敕讥讪急需卷柏拘挛补衲狙喜阑暑烈名灵秀赁土钱廪银明火持杖藕心钱炮宰蓬门凭翊清规寝膳钦鸮区中缘柔软扇聚神魂摇荡水土不服厮滥跆籍苔帻特徵铁帽子王万家春圬者相克现象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