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徵的意思、发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徵的解释

发令征收或征求。 汉 贾谊 《新书·壹通》:“调均发徵,又且必同。”《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发徵期会哉?” 司马贞 索隐:“徵者,求也。”

||

见“ 髮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徵是古代乐律学中的专业术语,由“发”与“徵”(zhǐ)二字复合而成,需结合音乐理论与文化背景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分解

    • 发:本义为“射出”,引申为“起始、生发”。《说文解字》释:“发,射发也”。
    • 徵: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对应现代音阶中的“Sol”(简谱5音),属火行,象征夏季与南方。《礼记·月令》载:“徵属火,其音徵”。

      合义:“发徵”指触发徵音,或指乐律中徵音的起始与调谐过程。

  2. 乐律学含义

    在十二律吕体系中,“发徵”特指调律时以徵音为基准确定音高。如《梦溪笔谈·乐律》云:“调弦必先发徵声,以定诸音之准”,强调徵音作为基准音的核心地位。


二、典籍记载与文化关联

  1. 《吕氏春秋》的五行关联

    徵音对应五行之火,《吕氏春秋·音律》载:“徵音属火,主礼,通于心”,体现古代“以乐配德”的哲学观。

  2. 《乐记》的声情理论

    《乐记·乐本篇》提出:“徵为事,其声哀以厉”,说明徵音的情感表达特征,“发徵”亦暗含音乐引发特定情绪的功能。


三、现代释义延伸

在当代汉语中,“发徵”仅存于古乐研究或文献解读,如《中国音乐词典》定义为:“古代调律术语,指确定徵音音高的过程”。日常语境已罕用,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

  1. 《说文解字》"发"字条(中华书局在线版)
  2. 《礼记·月令》《乐记》(国学网典籍库)
  3. 《梦溪笔谈·乐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吕氏春秋·音律》(汉典古籍库)
  5. 《中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发徵”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发徵”指发令征收或征求,常见于古代政令或文献中。其中:

二、文献例证

  1. 汉代贾谊《新书·壹通》中提到:“调均发徵,又且必同”,指通过政令调整赋税征收的均衡性。
  2. 《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此寧有政教发徵期会哉?”司马贞索隐解释:“徵者,求也”,强调其“征调人力或物资”的涵义。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史记》《新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襕阪上走丸别藏拨款鉢特摩躇步初献摧烧打鱼调中多私繁殖风宣愤烈佛寺辅济挂心鈎归怀归流寒悴汉字好日头鸿纤红友霍玉教学楼积瘁结驷列骑井乘谨信开拍旷世无匹连昏李杜零陵率由漫郎母范匿犀签助奇利鼽塞人籍緛短山樵少形沈阳食荤说城四海一家韬力饕戾统体推土机托形握椒五花马祥妖燮友席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