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録。” 李贤 注:“富贵者为人所载於典籍也,贫贱者不载於天録。”
(2).犹户籍。《南史·虞玩之传》:“先时, 宋 世人籍欺巧,及 高帝 即位,敕 玩之 与驍骑将军 傅坚意 检定之。”
(3).谓做人的资格。 续范亭 《汪精卫渡海朝天6*皇》诗:“开除人籍 汪精卫 ,王八回到老家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人籍汉语 快速查询。
“人籍”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
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録。”,指记录人事的文献或档案,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典籍。
户籍
此义项与人口登记相关,如《南史·虞玩之传》记载的户籍核查案例:“宋世人籍欺巧,及高帝即位,敕玩之与傅坚意检定之。”,体现古代对户籍管理的重视。
做人的资格
现代引申义,强调道德或社会层面的资格。例如续范亭在讽刺汪精卫的诗中写道:“开除人籍汪精卫,王八回到老家去。”,此处“人籍”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指丧失为人的基本品格。
使用场景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用和现代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南史》等原始文献。
《人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记载个人出生、居住和死亡等相关信息的官方记录或档案。
根据《康熙字典》,《人籍》可以拆分为:人(从上至下依次画三个横),籍(竖折撇折竖)。其中,人的部首为人,由2画组成;籍的部首为竹,由6画组成。
《人籍》这个词流传于中国古代,源自于古代社会和政府对个人身份和户籍信息的管理。在繁体字中,人籍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人的形状稍有差异,由两个点和一条竖线构成,仍为2画。
1. 要办理外出旅游的手续,你需要提供个人的人籍证明。
2. 镇上的人籍档案被保存在县政府的档案馆里。
1. 户籍:指记录一个家庭或个人身份信息的官方档案。
2. 学籍:指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学业情况的记录和档案。
3. 籍贯:指个人或家庭来自的地区或省份。
户籍、个人档案、身份记录
无籍、无记录、无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