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莲花。梵语padma的音译。《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金毗罗天受记品》:“时 金毗罗 与其部从,即持种种天曼陀罗华、殟鉢罗华、鉢特摩华、拘贸陀华、奔荼利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鉢特,徒得反。旧言波头摩,又作波头暮,此云赤莲花也。”
鉢特摩(读音:bō tè mó)是佛教术语的音译词,源自梵语“Padma”,在汉语佛典中具有特定含义,主要指向地狱名称和颜色象征:
地狱名称(八寒地狱之一)
鉢特摩指佛教“八寒地狱”中的第七层地狱。此地狱以“红莲花”(亦作“钵头摩”)命名,形容罪人因受极寒折磨,皮肉冻裂如红莲花般的惨状。据《俱舍论》卷十一记载,八寒地狱依次为: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臛臛婆、虎虎婆、嗢钵罗、钵特摩、摩诃钵特摩。
颜色象征(青莲花色)
“鉢特摩”在梵语中本意为“莲花”。在佛经中常特指青莲花(Utpala)的颜色,即带有绿意的浅蓝色,象征清净与庄严。例如《大智度论》描述佛陀真身如“鉢特摩华”(青莲华),强调其超凡脱俗之美。
词源与演变:
该词通过梵语→汉语音译进入佛教词汇体系。早期译经如《大楼炭经》已见记载,后经《一切经音义》等字书释义定型。其字形“鉢”为盛器,“特”表独特,“摩”为音译尾音,整体无实际汉语字义关联,属纯音译词。
文化意涵:
鉢特摩地狱的意象强化了佛教因果观中对极恶行为的警示,而青莲华的象征则融入佛教艺术与修行理念,代表脱离污垢、心性明澈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
鉢特摩(拼音:bō tè mó)是一个源自梵语的词语,音译为梵语“padma”,其基本含义为“红莲花”。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
鉢特摩在梵语中对应的原词是“padma”,意为红莲花。它也被译为“波头摩”或“波头暮”,常见于佛教经典中,如《大宝积经》提到“鉢特摩华”,即指红莲花。
红莲花在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常代表清净、智慧和慈悲。例如,佛经中描述天人或菩萨手持红莲花(鉢特摩华)作为供品或法物。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现代网络词典)提到“鉢特摩”可能引申为“态度消极、懒散”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经典中的用例或梵语音译规则,可参考《一切经音义》等古籍或权威佛学辞典。
霸楚保抱蔽贤不期而同菜地偿责赤芾畴答疮口蹙踖钿翠独断泛指匪朝伊夕吠形封官许愿风雨同舟腐气梗化更仆难尽贡举寡剌果报咳气熇厉狠虐悔亲篲篠户籍昏札劲翮锦肆口册苦楝狼窝虎穴脸薄磏仁緑衣使者凝和跑动瞥捩强权潜虬淇奥气吼秦和羣扰任车三宅伸义沈灶产鼃淑类肆祸特价瞳睛退免香裓小乖乖校尉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