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天的意思、法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天的解释

效法自然和天道。《庄子·渔父》:“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 成玄英 疏:“愚迷之人反於圣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适。”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臣闻王者立三公法三光,立九卿以法天。”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规天矩地……顺阴阳,布时令,陈肃圣哲谋,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效法自然天道或宇宙运行规律。以下从词典释义、思想源流及文化应用角度分述:


一、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效法自然之道”。“法”取“效法、遵循”之义,“天”指自然规律或宇宙本体。该词强调人类行为应顺应天地运行法则,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

    注解为“以天道为准则”,常见于道家与儒家典籍。如《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其中蕴含法天思想。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思想源流

  1. 道家本源

    源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类应逐层效法地、天、道的运行规律,最终回归自然本真。此思想成为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根基。

  2. 儒家发展

    儒家将“法天”伦理化,如《周易·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强调圣人观天象、制礼法,将自然秩序转化为社会规范。


三、文化应用

  1. 政治制度

    古代帝王以“法天”确立统治合法性。如《汉书·礼乐志》载帝王“顺四时之法,承天地之序”,通过祭祀、历法彰显君权天授。

  2. 艺术哲学

    传统书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即通过观察自然(法天)提炼艺术真谛。如山水画布局常暗合阴阳虚实之道。


四、现代引申

现代语境中,“法天”引申为遵循客观规律、顺应自然法则的行为准则。例如生态保护主张“道法自然”,即是对法天思想的当代实践。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法天”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为效法自然和天道,强调遵循宇宙规律或自然法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法天”由“法”(效法)和“天”(自然、天道)组成,指以自然规律或天道为准则行事。这一概念常见于道家、儒家经典,如《庄子·渔父》中提到“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主张顺应自然而非拘泥人事。

二、哲学内涵

  1. 道家思想
    庄子提出“法天”即“法自然”,认为人应遵循自然本性,如《庄子·渔父》中批评愚者“不能法自然而造适”。
  2. 儒家应用
    汉代荀悦在《汉纪》中主张“王者立三公法三光”,将“法天”与政治制度结合,强调统治者需效法天道的秩序。

三、历史人物关联

北宋时期,印度僧人法天(?-1001年)曾来华译经,被宋太宗赐紫衣并参与译经院工作。但此人名与哲学概念的“法天”无直接关联,仅为同名。

四、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法天”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例如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中“教人主法天”,指引导君主遵循自然法则治国。

总结

“法天”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既是行为准则,也是治国理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庄子》《汉纪》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璧彩别部才时操擅倡俳陈粟传世担荷盯矃动向房杜風流雨散逢凶化吉分杪赋金阜康扞御关粮鲑泡故态复还宏观世界江淹笔焦聒谨善金书铁券旧时开物瞰临快吏宽暇来顾联臂里勾外联灵幻里巫陋易露蔓南北词逆谏蒲鞭之罚千秋节乾人切齿鬐甲沙俄身体锻炼射越十二月律事例税米通掌外衅萎奴公文昌省下坂丸象口贤级萧规曹随遐懿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