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天的意思、法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天的解釋

效法自然和天道。《莊子·漁父》:“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 成玄英 疏:“愚迷之人反於聖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適。”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臣聞王者立三公法三光,立九卿以法天。”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規天矩地……順陰陽,布時令,陳肅聖哲謀,教人主法天,公卿、師保、大臣之世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效法自然天道或宇宙運行規律。以下從詞典釋義、思想源流及文化應用角度分述:


一、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效法自然之道”。“法”取“效法、遵循”之義,“天”指自然規律或宇宙本體。該詞強調人類行為應順應天地運行法則,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為“以天道為準則”,常見于道家與儒家典籍。如《莊子·天道》:“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铙心者,故靜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其中蘊含法天思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思想源流

  1. 道家本源

    源于《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人類應逐層效法地、天、道的運行規律,最終回歸自然本真。此思想成為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根基。

  2. 儒家發展

    儒家将“法天”倫理化,如《周易·系辭上》:“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強調聖人觀天象、制禮法,将自然秩序轉化為社會規範。


三、文化應用

  1. 政治制度

    古代帝王以“法天”确立統治合法性。如《漢書·禮樂志》載帝王“順四時之法,承天地之序”,通過祭祀、曆法彰顯君權天授。

  2. 藝術哲學

    傳統書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張璪),即通過觀察自然(法天)提煉藝術真谛。如山水畫布局常暗合陰陽虛實之道。


四、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法天”引申為遵循客觀規律、順應自然法則的行為準則。例如生态保護主張“道法自然”,即是對法天思想的當代實踐。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法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效法自然和天道,強調遵循宇宙規律或自然法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法天”由“法”(效法)和“天”(自然、天道)組成,指以自然規律或天道為準則行事。這一概念常見于道家、儒家經典,如《莊子·漁父》中提到“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主張順應自然而非拘泥人事。

二、哲學内涵

  1. 道家思想
    莊子提出“法天”即“法自然”,認為人應遵循自然本性,如《莊子·漁父》中批評愚者“不能法自然而造適”。
  2. 儒家應用
    漢代荀悅在《漢紀》中主張“王者立三公法三光”,将“法天”與政治制度結合,強調統治者需效法天道的秩序。

三、曆史人物關聯

北宋時期,印度僧人法天(?-1001年)曾來華譯經,被宋太宗賜紫衣并參與譯經院工作。但此人名與哲學概念的“法天”無直接關聯,僅為同名。

四、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法天”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例如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中“教人主法天”,指引導君主遵循自然法則治國。

總結

“法天”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既是行為準則,也是治國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漢紀》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山市半周期保密通信不足為外人道采絺草苗産家大器床頭人垂欲刺耳大帶登科録冬烘先生冬住發天葩飛眼傳情擀面杖寡處孤拔後進黃設設黃童諱日蕙損蘭摧寄汲驚見駭聞金蓮急于瞰臨蠟蜂利巴淩災六區盧仝陸注蟒衫目語目珠難聽納入凝噎爬灰跑表姘夫潛朗謙祗輕侻取類渠帥撒溲扇枕勝景設意世役水照雲光殊科銅陛瓦合宛藏仙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