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宿兵的意思、宿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宿兵的解释

(1).驻扎军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宿甲者, 吴 宿兵候外 越 也。” 宋 陈亮 《送吴恭父知县序》:“ 鄞 濒海,海盗出没鬼神,不可踪跡,间来掠民家,輒去,朝廷虽宿兵,不能禁。”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上》:“ 中国 所购兵轮、商舶,苟有器无人,皆可资敌,何独於铁路而疑之,独不可宿兵以守之乎?”

(2).旧日的兵。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伏见先 武皇帝 ,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宿兵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长期驻扎或留守的军队。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宿”在此处为动词,表“驻守、留驻”义,而“兵”泛指武装力量,二者组合后构成动宾结构,特指驻扎时间较久的军事力量。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宿兵”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宿兵于邾”,指军队在邾地长期驻扎。汉代班固《汉书·匈奴传》载:“置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其中“屯戍”即与“宿兵”概念相通。

古代军事典籍中,《武经总要》详述宿兵制度:“凡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宿兵必据险要,设斥候,立营寨”,强调驻军需注重战略位置与防御体系。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官政》记载:“陕西宿兵最多,元昊时屯四十万”,印证该词在军事部署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汉语使用中,“宿兵”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该词在唐宋诗词中常与“边塞”意象结合,如岑参“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即暗含宿兵之意。需注意与“屯兵”“驻军”等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屯兵”侧重临时性驻扎,“宿兵”则强调长期戍守的持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宿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驻扎军队

指长期或临时驻守某地的军队。该释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二、旧日的兵

指过去曾服役或参与战争的士兵。例如:


补充说明

  1. 词源与结构:“宿”有“长期停留”或“过去”之意,“兵”指士兵或军队,组合后形成双重含义。
  2.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越绝书》、曹植文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暧曃安如盘石奥灶不知人草包畅辨虫蠧垂弧出军达生點呼踶马洞獠堕圮凤念佛眼佛心观心怀纳怀娠虎眼骄堕交罗脚盆悸颤解后京圻金莲亢扞狂章窾郤联曹癃废马屋南北千尺乾脯签省亲告气数已尽启钥人民教师日家三素望深妙十三行失陨淑穆梳云掠月苏仙公堂威贪巧套问梯次替归体貌通信地址威逼文路小晌午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