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托的意思、奉托的详细解释
奉托的解释
(1).托身,依托。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邬涛》:“秀才不以酒色於怀,妾何以奉托?”
(2).见“ 奉託 ”。
词语分解
- 奉的解释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举杯祝酒)。奉献。奉祀。奉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奉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
- 托的解释 托 ō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寄,暂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请别人代办:委托。拜托。嘱托。 借故推委或躲闪:
专业解析
"奉托"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谦辞,其核心含义是恭敬地委托或郑重地拜托,常用于表达对受托方的尊重和请求的郑重性。
详细释义:
-
词义解析:
- 奉: 本义为“捧”,引申为“恭敬地给予或承受”,含有尊敬、谦逊的态度。
- 托: 意为“委托”、“寄托”、“请别人代办”。
- 合义: “奉托”即指怀着恭敬、谦逊的态度将事情委托给他人办理。它强调委托行为本身的郑重和对受托方的尊重。
-
使用场景与语境:
- 通常用于正式或客气的场合。
- 说话者(委托方)地位可能低于于或高于受托方,但使用“奉托”都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对自己请求的谦逊表达。
- 常见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口语中,例如书信、公文、正式请求等。
- 例句:
- 此事关系重大,特奉托先生全权处理。 (此事关系重大,特意郑重委托先生全权处理。)
- 小儿远行,路上诸多事宜,奉托您多加关照。 (我的儿子远行,路上诸多事宜,郑重拜托您多加关照。)
- 兹有要事相商,奉托足下拨冗一晤。 (现有重要事情商量,郑重拜托您抽空见一面。)
-
情感色彩:
- 带有尊敬、谦恭、郑重、诚恳的情感色彩。
- 使用“奉托”能使请求显得更加礼貌、得体,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
与现代常用词的区别:
- 相较于更常用的“拜托”,“奉托”的书面语色彩更浓,表达的敬意和郑重程度更高。“拜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更常用,语气相对亲切或随意一些。
- 与“委托”相比,“奉托”更强调委托时的恭敬态度,而“委托”则更侧重于事务本身的托付,是中性词。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标准之一,对“奉”有“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的义项(如:奉告、奉还、奉陪),对“托”有“委托;寄托”的义项。“奉托”符合这种敬辞+动词的构词方式,其释义核心即为“恭敬地委托”。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作为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其收录的词汇释义详尽,注重词源和用法。“奉托”作为合成词,其释义可基于对“奉”和“托”的详尽解释进行准确理解,即表示恭敬地托付。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虽然“奉托”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但其构成和敬谦色彩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该词典对“奉”作为敬辞的用法有详细记载,为理解“奉托”的谦敬内涵提供了历史依据。
“奉托”是一个表达恭敬、郑重委托之意的谦辞。它由表示敬意的“奉”和表示委托的“托”组合而成,核心意思是恭敬地委托或郑重地拜托。其使用体现了委托者对受托者的尊重和自身态度的谦逊,多用于正式或客气的书面及口头表达中,相较于“拜托”更显庄重。
网络扩展解释
“奉托”是一个汉语敬辞,主要用于表达对他人委托或请求的尊重与重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该词的含义及用法:
1. 词义解析
- 结构拆分:“奉”表示恭敬、遵从(),“托”意为委托、交付,组合后指以恭敬态度接受他人托付,并承诺履行责任。
- 基本含义:指接受并认真处理他人的请求或委托,强调对受托事项的重视与责任感()。
2. 应用场景
- 作为敬辞:常见于正式或礼貌语境,例如“这件事只好奉托您了”,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 古籍用例:唐代薛用弱《集异记》中“妾何以奉托?”的记载,显示其历史用法中带有“依托、托身”的引申义()。
3. 近义词对比
- 与“拜托”相比,“奉托”更具庄重色彩;与“重托”相比,则更突出谦敬态度()。
4. 使用注意
- 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礼貌用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
- 需根据语境选择使用,避免在非正式对话中生硬套用。
知识扩展: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亦作‘奉托’”,说明存在异体字现象,但现代通用“奉托”写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新豹袖驳书不得死蟾钩琛琲晨间箠挞醇修除饰出走错别字刀戟非斥枫木富丽堂皇隔品孤竹耗耗黑箱和叶虹吸淮北患御徽帜甲癸奸孽揭批结匈节奏苦不堪言亏图兰香里挡黎朦子码口民愿末偻南北合作攮子南胡内资鹏鷃平赋潜符千秋金镜球子心肠铨注三合板上陵身势学署笺束流宿所慝伪天食铁綫描外臣握两手汗纤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