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徽帜的意思、徽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徽帜的解释

[banner] 标志;旗帜

徽帜以变,器械以革。——《文选·左思·魏都赋》

详细解释

同“ 徽识 ”。1.《汉书·王莽传上》:“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 颜师古 注:“徽帜,通谓旌旗之属也。”《文选·左思<魏都赋>》:“徽帜以变,器械以革。” 张载 注:“《礼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然而,单说是‘爱文学’而没有明确的观念形态的徽帜的‘ 绥拉比翁 的兄弟们’,也终于逐渐失掉了作为团体的存在的意义,始于涣散,继以消亡。”参见“ 徽号 ”、“ 徽识 ”。

(2).泛指标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徽帜(huī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徽”原指绳索(《说文解字·糸部》:“徽,三纠绳也”),引申为标志、符号;“帜”即旗帜(《说文解字·巾部》:“帜,旌旗之属”)。合指具有标识作用的旗帜或符号,常见于古代军事、仪仗场景。

    典籍例证

    《周礼·春官·司常》载“司常掌九旗之物名”,郑玄注:“徽帜,旌旗之细识”,指旗帜上的区别性标记。

  2. 引申义

    • 象征符号:代表群体或身份的视觉标识,如军队番号旗、家族图腾。

      《后汉书·百官志》载城门校尉掌“徽帜警备”,指城防标识系统。

    • 抽象标志:泛指标志性事物,如“文化徽帜”喻指文明特征。

二、文化应用

古代战争中,徽帜兼具指挥功能与身份识别作用: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徽帜”为“旗帜;标志”,引《周礼》及《后汉书》用例。

  2. 文字学考据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析“徽”为绳索衍生的符号义,“帜”从“巾”属旗帜类目。

  3. 历史制度文献

    《通典·兵典》(杜佑)载古代军制“立徽帜以辨部伍”,详述其军事组织功能。


四、现代使用提示

现代汉语中,“徽帜”多用于历史文化语境或文学修辞,如“龙图腾是华夏文明的徽帜”。日常表达更常用“标志”“符号”等词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徽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标志”或“旗帜”,常用于区分不同群体、朝代或象征特定意义。例如:

    • 朝代更替时,新政权会改换徽帜以昭示变革(如“旗五日”“旗四日”的差异象征爵秩尊卑);
    • 广义上可泛指标识符号,如国徽、校徽等。
  2. 词源关联
    与“徽识”为同义词,两者均强调标记或象征功能。


二、古籍与文学用例

  1. 历史文献

    • 《汉书·王莽传》提到王莽通过“殊徽帜”等举措彰显新政权的独特性;
    • 《文选·魏都赋》中“徽帜以变,器械以革”说明标志变更与社会制度革新的关联。
  2. 现代用法
    鲁迅在《竖琴》前记中,用“徽帜”比喻文学团体的意识形态标志。


三、拓展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重编国语辞典》的详细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半更子匾对部类参前倚衡畅好道迟挨赤带棰顿词曹词技粗衣粝食打假大噱典物调诮东王公杜绝契炖牛肉风轻云净风态风鹢酣睡画地为狱化力回行家菊静静祲沴掘阅军政司空礨腊赐了绝灵隽沴孽临涂龙銮陆地神仙默教潘江陆海盼遇剽略嫔媵疲俗毬子心肠三千营扫凡马生戒食水耍嘴皮子说媒酥融镋叉桃蕊条头糕徒托空言图像完功未遇枭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