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臣的意思、外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臣的解释

(1) [(in ancient China) minister from a foreign state]∶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

(2) [vassal state]∶古代指藩属

(3) [local officials]∶地方官吏

详细解释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臣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义项:

一、核心释义

  1. 诸侯国对天子的自称

    指分封制下,诸侯国君在周天子面前的自称,表示臣属关系。如《礼记·杂记》载:“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外臣’。”

  2. 藩属国对宗主国的称谓

    古代附属国或边远部族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臣时,其君主自称“外臣”,以示政治臣服。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单于致汉帝书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汉廷则视其为“外臣”。

  3. 官员对外邦的谦称

    本国使节出使他国时,可谦称本国君主为“外臣”,体现外交礼仪中的尊卑秩序。


二、补充义项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外臣”概念植根于宗法制与朝贡体系,凸显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中内外有别的政治伦理。随着中央集权强化,该词渐集中于指代藩属关系,至明清时期多用于边疆民族及邻国(如朝鲜、安南)对中原王朝的臣属表述。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外臣"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政治制度类释义
  3.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职官与外交制度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外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政治术语,其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四类含义:

一、诸侯国士大夫的自称

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出使或向其他国家的君主致信时,会谦称自己为“外臣”。例如:

二、藩属国的代称

指臣服于中央王朝的边疆政权或附属国,例如:

三、地方官吏的别称

在部分文献中特指非中央官员的地方行政人员,如《南齐书》将地方隐士明僧绍称为“尧之外臣”。

四、朝臣的对称(与宦官相对)

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宫廷宦官(内臣)形成对应的概念,如《潜书》中“犬戎终为周之外臣”。

注:

  1. 该词在不同朝代含义有所演变,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2. 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多见于历史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备安钱察子稠黏大恭待补待须大罗氏对弈渎汙番入翻着袜福马林龚行过头拄杖阂山槐花黄欢浃讲唱间见层出解题筋疲力竭空劾冷灶梁岷连七纸脔解露犬率刻甿讴甿謡迷迷惑惑耐久南贩北贾陪銮鬅头垢面擗算破盘倾挠倾首拳儇戎服赛似伞头讪讪失守随圆就方苏苏拓工听写通路子退仕颓云秃鲁麻晚唐蜗痕卧鹿五日子闲阻笑中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