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hythm]∶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2) [regular pattern]∶比喻规律、步骤
工作要有节奏地进行
(1).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唐 裴铏 《传奇·元柳二公》:“有仙娥数辈,奏笙簧簫笛,旁列鸞凤之歌舞,雅合节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坎坎鼓我》:“‘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 张长 《空谷兰》:“随着歌声的节奏,她们轻轻摇晃着身子,那么舒畅。”
(2).喻指均匀有规律的进程。 茅盾 《野蔷薇·一个女性》:“她觉得大自然的流转就是她自己的命运的节奏。” 冯雪峰 《关于主题》:“这剧本是有情节上的连贯性的,但在摄制时必须更着重思想情绪的发展与节奏。”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我跨上列车,心情是异乎寻常的,仿佛这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将我全身的螺丝也拧紧了。”
(3).礼节制度。指有关礼仪的各种规定。《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礪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荀子·富国》:“必将脩礼以齐朝,正6*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於朝,百事齐於官,众庶齐於下。” 杨倞 注:“节奏,礼之节文也,谓上下皆有礼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节奏汉语 快速查询。
“节奏”是一个多领域通用的概念,核心含义是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中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以下是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解释:
音乐领域 指音的长短、强弱按照一定规律交替组合形成的律动感。包含节拍(如2/4拍、3/4拍)、速度(快板、慢板)、重音分布等要素。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三短一长”节奏型奠定全曲基调。
文学艺术 表现为语言、画面或情节的疏密交替。如诗歌中平仄押韵的间隔(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说中紧张与舒缓情节的交错推进。
生理层面 人体自带生物钟节奏,如心跳周期(60-100次/分钟)、呼吸频率(12-20次/分钟)。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更在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认证。
社会生活 指工作与休息、活动与静止的交替模式。“快节奏都市生活”特指高频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反之“慢节奏”强调张弛有度的平衡。
自然现象 四季更迭、潮汐涨落、蝉鸣蝉歇等现象均呈现周期性节奏。潮汐公式可表示为: $$ h(t)=Acosleft(frac{2pi}{T}t+phiright) $$ 其中$A$为振幅,$T$为周期,$phi$为初相位。
该概念贯穿人类认知体系,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已提出“节奏是运动的数量”,现代跨学科研究更揭示其普适性——从量子振动到星系运转均存在节奏规律。
《节奏》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音乐、舞蹈或其他活动中的有规律的节奏感。它有拆分成部首和笔画,其中的“节”字的部首是“艸”,“奏”字的部首是“女”。整个词语共有10笔。
《节奏》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早在《易经》一书中就有提及。它在音乐和舞蹈中的意义渐渐演变而来,形容一种有序、有韵律的动作或声音的表现。
在繁体字中,《节奏》的写法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字形结构略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解释为音乐、舞蹈的《节奏》用了不同的字形。例如,有的时候会用到“旦”字的“春”,表示春天的节奏。
1. 音乐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节奏感而闻名。
2. 在这支舞蹈中,舞者们以整齐的步伐和优雅的节奏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节拍、节律、节奏感、节制
韵律、韵脚、节奏感
混乱、无序、无节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