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和水;风和雨。《宋书·武帝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唐 李远 《咏雁》:“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
2.风寒与湿气。 北周 庾信 《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加以寒暑乖违,节宣失序,风水交侵,菁华已竭。”
3.风光,风景。 唐 李绅 《移九江》诗:“ 楚 客喜风水, 秦 人悲异乡。”《水浒传》第一二○回:“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和 梁山泊 无异。”
4.指遥远而阻隔的路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季兰》:“或以从军万里,断絶音耗;或祗役连年,迢遥风水。”
5.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就生者之屋宅而言,谓之阳宅;就死者之坟地而言,谓之阴宅。迷信者认为“风水”的好坏能决定宅主或葬者一家的祸福。旧题 晋 郭璞 《葬书》:“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此间 武彊山 广有隙地,风水儘好,我先与你葺理塟事。” 清 袁枚 《新齐谐·诸廷槐》:“或问:‘可是 诸 府祖宗功德修来乎?’曰:‘非也。是他家阴宅风水所荫。’”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在他的意思,以为我们母亲把 杜 家的祖坟山上的风水一个人占尽了,所以只发我们这一家。”
6.指看风水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越发慌了,託这风水到处寻地,家里养着一个风水,外面又相与了多少风水。这风水寻着一个地,叫那些风水来覆。”
7.比喻情势。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三折:“大家要看个风水。实是船小,载不起这几个人。” 朱道南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广州起义》:“这两个家伙不看看风水,尽在‘赤子赤孙’面前出洋相。”
8.中医学病症名。谓受风邪而致肺部肿胀、痰涌等症。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古老学问,旨在通过环境布局与自然能量(“气”)的调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风水又称“堪舆”“青乌术”,核心是研究环境(如地形、方位、水流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其名称源于“风”与“水”的流动,代表自然能量的动态变化。
历史起源
风水学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相传由九天玄女创始。早期应用于宫殿、住宅、墓地的选址与布局,后逐渐发展为系统的环境哲学。
“气”与能量场
气是风水学的基础,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能量。气的流动与聚集状态直接影响环境吉凶,如“藏风聚气”是理想风水格局的标准。
五行与阴阳平衡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被用于调整环境能量平衡。例如,通过摆放对应元素的物品来化解不利格局。
八卦与方位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对应八个方位及自然现象,如东方属震卦代表“雷”,常用于分析建筑朝向与布局的吉凶。
选址与布局
传统风水注重“背山面水”的格局,认为山能藏风、水能聚气。现代应用中,道路、高楼(阳宅)或山脉(阴宅)被视为“水”与“砂”的象征。
趋吉避凶
通过调整门窗方位、家具摆设等,引导“气”的良性流动。例如,避免大门正对楼梯(“穿堂煞”)以防财气外泄。
风水学不仅是古代环境科学的体现,更被视作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常借鉴其理念,如注重采光、通风等生态要素,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风水流派或实践案例,可参考、3、5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