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d tree] 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形容毫无生气
心如槁木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五代蜀· 贯休《山居诗》
亦作“槀木”。枯木。《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颖达 疏:“止如槀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动也。”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骨将槁木齐,心同止水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
槁木(gǎo mù)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干枯的树木”。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包含两层引申义:
一、自然本义 槁木指完全失去水分的枯树,如《荀子·解蔽》记载“槁木之貌”,形容草木经火烤或曝晒后的干枯状态。这一意象常与“死灰”并用,构成“槁木死灰”的经典表述,突显生命力的彻底消逝。
二、哲学引申 在道家典籍中,槁木被赋予特殊象征意义。《庄子·齐物论》提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以槁木隐喻摒除感官欲望、达到虚静无为的精神境界。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释:“槁木者,寂然不动之象”,强化其哲学内涵。
三、文学表达 古代文人多借槁木寄寓情感,如李白《去妇词》中“妾身槁木灰,虽灭犹自香”,以槁木灰烬比喻坚贞品格。现代汉语保留此用法,常用“槁木般的心境”形容极度绝望或麻木的心理状态。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等权威文献。)
“槁木”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读音为gǎo mù,本义指干枯的树木。引申为比喻静止的身体或极度颓丧的心理状态,如“心如槁木”形容对事物毫无热情,仿佛失去生机。
二、出处与典籍引用
三、用法与例句
四、成语延伸——“槁木死灰”
该成语结合“槁木”与“死灰”,比喻人因绝望或打击而丧失活力,如《红楼梦》中李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其字形拆解亦具象化:“槁”为枯木,“灰”为余烬,强化了生命力的消逝感。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槁木”不仅是一个具象的自然物象,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的深刻隐喻。
半周刊播弃畅销书称塞吃官事雠衅打交对岛叉捣喇盗用德举雕虫小技斗煎恩允蜂虿起怀忿诤覆疏高産海涂养殖槐蚁毁玷焦苦京派寖露絶徼郡邑刻截啃气瞉霿宽纾劳拙拉套立方体林垂柳梢鹿卢格緑澄澄毛雨旄毡闹光景蹑蹺檐簦谱气谯橹箧笥寝饿青林黑塞稽颡群起攻之攘服柔光如无其事傻登登沙徼神公沈湛奢恣四裔燧象诬妄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