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诰谕的意思、诰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诰谕的解释

告示。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煅炼,用逮捕,用拷问,直到去年请愿之徒,死的都是‘自行失足落水’,连追悼会也不开的时候为止,这才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诰谕是古代官方文书体系中具有特定权威性的文体,其核心含义为"以书面形式发布的告诫性命令"。该词由"诰"与"谕"两个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书名称组合而成,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源解析 "诰"本义指帝王对臣民的正式诏令,《说文解字》注:"诰,告也",特指上对下的官方告知。如《尚书》载《大诰》《康诰》等周王训诫文书。"谕"原指使臣传达君主旨意,《康熙字典》释为"晓告",强调通过书面形式明确传达指令。

二、文体特征 作为复合型公文,诰谕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兼具诰命的制度规范性与谕旨的行政指导性。其典型格式包含:

  1. 颁布主体:皇帝或中央机构
  2. 受文对象:特定官员群体
  3. 行文内容:政策解释与执行要求
  4. 签署用印:加盖官印确保法律效力

三、历史应用 明代《礼部志稿》记载诰谕多用于祭祀礼仪规范,清代《大清会典》则显示其扩展至科举制度、赋税征收等政务领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三十六年诰谕原件,完整呈现当时对地方官员的考绩要求与奖惩细则。

四、现代遗存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列为历史词汇,标注使用时期为"封建社会"。当代学术研究主要依据《中国历史文书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专著进行制度考据。

(参考来源:《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礼部志稿》《大清会典》《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诰谕(gào yù)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君主或上级官员发布的命令或告示,具有权威性和正式性,要求下级严格遵守。该词由“诰”和“谕”组成:“诰”指古代训诫勉励的文告或封赠文书,“谕”表示上级对下级的吩咐。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作为官方文书,诰谕多用于传达政令、封赏、训诫等内容,常见于封建王朝的行政体系中。例如,帝王通过诰谕任命官员或颁布重要政策。

  3. 近现代文学中的引用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中曾以讽刺口吻使用该词,描述当局通过“诰谕、刀枪、书报”等手段压制民众,反映了其权威性在近代语境下的延伸。

  4. 同义词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谕旨”“诏令”等,均属古代官方命令类文书。现代汉语中,“公告”“通告”与之功能类似,但权威性较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诰谕形式,可参考古籍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擘窠大字不刊之典裁剪才局打钱电压计恶戏放包袱房皇法曲献仙音趺居钩排诡欺邯淡号然河湟和衣薨殁皇皇环绕悔不当初徽网纪功靖言庸违救兵赍挽糠覈伉行可望而不可及孔炽寇勷枯莲兰桂蠡勺流尸隆兴寺梅真摩厉以须蹑蹬平衢欺瞒荣将软铺铺臊眉耷眼煞白扇结绳床盛轨士雄衰服衰节庶汇耸身望风披靡晚谷文人画铦锐烋烋校战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