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秎获的意思、秎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秎获的解释

谓收割禾稻。《管子·立政》:“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穀,岁虽凶旱,有所秎穫。”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説文》无‘秎’字,‘秎’盖为‘扮’之譌。《手部》‘扮,握也;从手,分声,读若粉。’扮穫谓握禾而刈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秎获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农业活动相关,特指收割庄稼后的秸秆或禾秆部分。以下从词典释义、典籍用例及现代关联三个角度详细说明: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秎”从禾从分,本义指庄稼收割后分离出的禾秆;“获”指收割行为。合称“秎获”即强调收割后剩余的秸秆部分。《说文解字》释“秎”为“刈禾馀也”,即收割后残留的禾茬或秸秆 。

  2. 具体指代

    专指谷物(如稻、麦)脱粒后剩余的茎秆,古代多用于编织、燃料或饲料。如《管子·轻重乙》载:“秎获不可胜用”,描述秸秆资源丰富的情景 。


二、典籍用例与历史语境

  1. 先秦文献

    该词多见于战国农政文献。《管子》多次提及“秎获”作为国家物资储备,如:“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蓄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且阸’,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大者也。”(《管子·山权数》)其中“秎获”关联农事物资管理 。

  2. 农书传承

    后世农书如《王祯农书》沿用了“秎”的概念,归类于“农器图谱·铚艾门”,强调秸秆在农具制作中的用途 。


三、现代关联与方言遗存

  1. 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秎”字已罕用,但“秸秆”一词仍广泛流通。部分方言(如晋语、吴语)保留“秎”音变词汇,指代农作物残秆 。

  2. 文化延伸

    古代“秎获”体现了物质循环理念,如《齐民要术》记载秸秆还田技术,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相通 。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管子·轻重乙》(上海古籍出版社《管子校注》)
  3. 王祯《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校释本)
  4.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5.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农业出版社译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秎获”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古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拼音与结构

    • 拼音:fèn huò(、)
    • 结构:“秎”为左右结构,“获”为上下结构。
  2. 本义

    • 指收割禾稻,强调农事中的收获行为。例如《管子·立政》记载:“岁虽凶旱,有所秎穫。”
  3. 单字解析

    • 秎(fèn):本义为“收获”或“禾束”,关中地区方言中亦指捆扎的谷物。
    • 获(huò):原指猎得禽兽,后引申为“取得”“得到”,在农业语境中特指收割(、)。

二、引证与考据

  1. 古籍出处

    • 最早见于《管子·立政》,描述通过合理管理,即使遭遇旱灾也能保证粮食收获(、)。
  2. 文字考辨

    • 有学者(如郭沫若)认为“秎”可能是“扮”的讹字,意为“握禾而刈”,即手持工具收割。

三、延伸与用法

  1. 现代语境

    • 该词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方言中。部分网络释义将其扩展为“通过努力取得成就”或“心灵收获”,但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2. 相关词汇

    • 秎穫:同“秎获”,强调收割行为。
    • 获保首领:成语,指保全性命。

四、总结

“秎获”是古代农业术语,核心含义为收割庄稼,需结合《管子》等文献理解。现代使用需谨慎,避免过度引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管子集校》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凹洞百舍重趼呗赞拨解操剌刬却超次初来乍到存顾大辅担认悼恩鼎鼐调和地主之仪斗百草夺锦俘级刚彊功役管城子何甞宏气患失华渚剑腹饴脣降诞嗟骇解甲归田接受金枷玉锁禁严矩券客串瞵伺檩子卵盐梦魂弄鬼掉猴强度秦川女磬笔难书秦始皇陵秋朔区节荣科戎帅三墨禅代盛装式仰腾那淟浊听风就是雨土宿威让文律五粟小门下小曲儿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