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役的意思、功役的详细解释
功役的解释
兴建土木工程的劳役。《东观汉记·锺离意传》:“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如有祸祟,令有当之。’”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民力竭於功役,储蓄縻於不急。起土山以準 嵩 霍 ,决渠水以象九河。” 宋 苏辙 《再乞责降李伟札子》:“差官吏兵夫,收买梢芟,开掘河槽,修筑马头锯牙,功役至大。于今观之,皆是虚费。”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边墙极坚,且功役亦不甚费。”
词语分解
- 功的解释 功 ō 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功勋。功绩。论功行赏。徒劳无功。功德无量(刵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成就,成效:成功。功能。功亏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 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
- 役的解释 役 ì 服兵务,从军:从役。现役。 战事:战役。 服劳力之事:劳役。徭役。 使唤: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杂役。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功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兴建土木工程的劳役”,尤其在古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国家或统治者征调民众参与大型工程建设的劳役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词义构成:
- “功”:原指功绩、贡献,此处特指土木工程类的劳作。
- “役”:指劳役、驱使,古代多指官府强制征发的无偿劳动。
- 组合义:两者结合,专指因修建宫殿、水利、城墙等工程而征发的劳役。
-
历史背景:
- 常见于史书记载,如《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提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反映统治者通过征发劳役完成大型工程。
- 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中批评“民力竭于功役”,指劳役过度消耗民力。
文献例证
-
古代用例:
- 《东观汉记》:“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 —— 描述工程完成后,祈求免除百姓后续劳役。
- 宋代苏辙《再乞责降李伟札子》:“开掘河槽,修筑马头锯牙,功役至大。” —— 强调水利工程劳役的繁重。
-
社会影响:
- 古代功役常与“横征苛役”关联,成为百姓负担。例如《抱朴子》提及统治者“起土山以准嵩霍,决渠水以象九河”,反映劳役的铺张。
延伸与辨析
- 与现代词汇的差异:现代汉语中“劳役”一词更泛化,而“功役”特指工程类劳役,且带有历史语境。
- 相关成语:如“毕其功于一役”,强调一次性完成目标,但“功役”本身无此引申义。
“功役”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强制劳役推动大型工程建设的现象,既是历史治理手段的体现,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艰辛。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东观汉记》《抱朴子》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功役
功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功”和“役”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功”的部首是“力”,它有5个笔画;“役”的部首是“彳”,它有3个笔画。
来源
“功役”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意为为国家或社会做出的贡献和劳动。它可以表示个人或集体的奉献和贡献。
繁体
“功役”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是「功役」。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一种古代的写法是「工役」,采用了不同的字形。
例句
1. 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功役。
2. 这支队伍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光荣的功役者。
组词
功勋、劳役、劳动、成绩、贡献
近义词
功劳、战功、贡献
反义词
罪过、败绩、忤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