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功役的意思、功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功役的解释

兴建土木工程的劳役。《东观汉记·锺离意传》:“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如有祸祟,令有当之。’”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民力竭於功役,储蓄縻於不急。起土山以準 嵩 霍 ,决渠水以象九河。” 宋 苏辙 《再乞责降李伟札子》:“差官吏兵夫,收买梢芟,开掘河槽,修筑马头锯牙,功役至大。于今观之,皆是虚费。”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边墙极坚,且功役亦不甚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功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征调民力从事的土木建筑工程劳役。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功: 本义指工程、工作,特指需要耗费人力物力的土木营造之事。
    • 役: 指劳役、差役,即被官府强制征调的无偿或低偿劳动。
    • 功役: 合指由政府征发百姓进行的土木建造工程。这类工程通常规模较大,如修筑城墙、宫殿、陵墓、道路、桥梁、水利设施(沟渠、堤坝)、驿站馆舍等。
  2. 详细释义与历史背景:

    • 官方强制性: “功役”是古代徭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府依据户籍(如丁口)征调成年男子(有时也包括部分特定身份的女子)服劳役,从事国家或地方的大型公共建设。这种征调具有强制性,服役者通常没有报酬或报酬极低。
    • 工程性质: 主要指土木建筑工程。区别于兵役(征战、戍守)和一般的力役(如运输物资、为官府当差等),功役更侧重于具体的、有形的建造活动。
    • 历史记载: 历代史书、政书中常有关于“发民功役”、“大兴功役”、“罢省功役”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国家工程的兴废和对民力的征用情况。例如,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耗费巨大民力的“功役”。
    • 社会影响: 大规模、长时间的功役往往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影响农业生产和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统治者有时会因天灾、战争或社会压力而下诏“罢功役”或“减省功役”。
  3.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功役”一词已非常罕见,基本只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下讨论古代制度时。
    • 其含义已被更具体的词汇如“劳役”、“徭役”、“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所取代。

“功役”特指中国古代官府强制征调民力从事的土木建筑工程劳役,是古代徭役制度下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涉及城墙、宫殿、道路、水利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造,具有强制性、无偿性(或低偿性)和工程性的特点。

参考来源:

(由于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链接,以上解释主要依据权威纸质辞书《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定义,并结合历史背景知识进行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功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兴建土木工程的劳役”,尤其在古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国家或统治者征调民众参与大型工程建设的劳役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1. 词义构成:

    • “功”:原指功绩、贡献,此处特指土木工程类的劳作。
    • “役”:指劳役、驱使,古代多指官府强制征发的无偿劳动。
    • 组合义:两者结合,专指因修建宫殿、水利、城墙等工程而征发的劳役。
  2. 历史背景:

    • 常见于史书记载,如《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提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反映统治者通过征发劳役完成大型工程。
    • 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中批评“民力竭于功役”,指劳役过度消耗民力。

文献例证

  1. 古代用例:

    • 《东观汉记》:“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 —— 描述工程完成后,祈求免除百姓后续劳役。
    • 宋代苏辙《再乞责降李伟札子》:“开掘河槽,修筑马头锯牙,功役至大。” —— 强调水利工程劳役的繁重。
  2. 社会影响:

    • 古代功役常与“横征苛役”关联,成为百姓负担。例如《抱朴子》提及统治者“起土山以准嵩霍,决渠水以象九河”,反映劳役的铺张。

延伸与辨析


“功役”一词浓缩了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强制劳役推动大型工程建设的现象,既是历史治理手段的体现,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艰辛。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东观汉记》《抱朴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傲雪凌霜白帜抱蓄别出手眼不光尘劫尺笺辞领戴履电话间叼唆地物斗构峨峨凡尔赛宫坊场发性锋栝抚治冈仁波齐峰关余固定资本行话翦精损虑见长敬田僦车酒糟鼻积污刻下恇慑溃烂劳思逸淫貍豆蟒玉眄遇昵眷拟伦逆伦排球运动僄悍酋豪雀翎上言上雨旁风杀身报国省城生热声讯台释滞署假名谇语速即酥酒藤子托腮土蓄稳稳静静无为自成邪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