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水 与 浍水 。《左传·成公六年》:“不如 新田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 汾 澮 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
“汾浍”是一个汉语地理名词,主要在中国语境中使用,指代汾河和浍河两条河流及其相关区域。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流经太原、临汾等地区,全长约694公里,是山西省的母亲河,历史上对农业灌溉和文明发展有深远影响。浍河则是汾河的支流,位于山西省南部,流经侯马、曲沃等地,长约118公里,在临汾盆地汇入汾河。“汾浍”一词常用来泛指这一流域地带,强调其地理、历史和文化上的整体性,例如在古籍中描述山西的水系或区域特征时出现。该词源自古汉语,体现了中国地名中常见的水文组合命名方式。
从词义角度,“汾”本义指水流湍急或清澈,引申为河流名称;“浍”指小沟渠或支流,组合后强化了河流网络的意象。在历史文献中,“汾浍”区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文化,以及后世的水利工程发展。现代使用中,该词多见于地理学、历史学或地方志中,较少在日常口语中出现。
为提升解释的权威性,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汾”和“浍”的单独词条定义,以及《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河流系统的综合描述。这些来源提供了详尽的词源和地理背景分析。
“汾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汾”和“浍”两字组成,以下是详细解释:
“汾浍”指中国古代的两条河流——汾水与浍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六年》的记载,晋国大夫韩厥建议迁都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理由是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即两条河流可排走污浊之物,利于居住。
《左传》引用“汾浍”时,强调其自然地理优势对民生和政权稳定的作用,反映了古代“择水而居”的居住理念。后世文学中也用“汾浍”代指晋南地区的水系或地理特征。
“汾浍”属于并列式复合词,两字均为水名,无主次之分。类似结构的词如“江河”“泾渭”等。
今天的汾河与浍河仍是山西重要水系,其中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浍河水库则为当地提供灌溉和饮水资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河的历史演变或具体流域,可参考地理文献或地方志资料。
绑腿宝钞悖语搏膺补述残梅成套代倩贷宥担雪填河祷辞蹈赴汤火道帽调类兜风断屠遁疾锋剑覆帱割情工长海会汉法秽诬诙语简丝数米惊尘箕山之节旧帙举武凯番莲钩凌波微步梅兄美荫免得敏才盼倩平火灊岳弃斥怯生生轻骨头轻色瑞草商搉少公勺口儿傻子申义天漏缇彀啼謼突驰伪证沃日污渍象形拳消杀媟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