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嵎的意思、封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嵎的解释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称。在 浙江 德清县 莫干山 附近,两山相去仅二里,相传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风 守此。《国语·鲁语下》:“客曰:‘ 防风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韦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吴郡 永安县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封 嵎 守之,其横九里。” 前蜀 杜光庭 《郑顼别驾本命醮词》:“玉闕琼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积翠,高低城邑之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专有名词,特指特定的地理概念,其含义与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释义

指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即“封嵎之山”。该山被视为防风氏所居之地,具有明确的地理与部族归属属性。其名称承载了古代地域划分与氏族聚居的历史信息 。

二、文献出处与权威考据

  1. 《左传·哀公七年》

    最早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东汉经学家服虔注:“防风,汪芒氏之君名也。封嵎山在吴郡永安县。” 此注明确了封嵎山的地理位置(今浙江德清一带)及其与防风氏部族的关联。

  2. 《说文解字注》

    清代段玉裁在注解“嵎”字时引《左传》服虔注,强调“封嵎”作为山名的专指性,印证其历史地理意义 。

三、词义演变与用法

“封嵎”由“封”(疆界、领地)与“嵎”(山势弯曲处)复合而成,本义指“作为疆界标志的山峦”。后特指防风氏所居之山,成为具有部族象征意义的地标。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上古氏族聚居地或祭祀场所,如:“防风氏守封嵎之山。”(《国语·鲁语下》) 。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山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北。相传为防风氏所居之地。” 释义紧扣历史文献,突出其地望与人文背景 。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左传·哀公七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国语·鲁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封嵎”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与构成

    • 该词源自“封嵎之山”,其中“嵎”指山势弯曲险阻的地形。根据《说文解字》,“嵎”从山、禺声,本义即特指这类特殊山体形态。
  2. 文献出处

    • 最经典用例见于《孟子·尽心下》的“虎负嵎”,描述猛虎凭借险要山势守卫领地,后衍生出“负嵎顽抗”的成语,比喻依仗险阻顽固抵抗。
  3. 地理关联

    • 古代文献中“嵎夷”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而“封嵎”可能与此地域的山脉特征相关,特指某处险要山脉。
  4. 引申含义

    • 因“嵎”通“隅”(角落),该词亦可引申指偏远险阻之地,如支遁《述怀》中“栖南嵎”即表达隐居于偏远山角之意。

需注意,“封嵎”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多出现于古籍或成语典故中。

别人正在浏览...

霭露抱头鼠窜避次逋耗称谢豖豖赐沾麤行达论道穷电斾东隅多视角恶虎不食子鸸鶓番子手根状茎攻祷乖逆谷芒汗淋淋皇祚回祝僵劲匠指贱降结点结聚节上生枝鞠按菌子开肇科首鞚鞍枯坐狼狠李连杰楼子花偻罗怄人蟠根乾渣渣讫尽青琅玕骑竹马仁孝瑞玉入己三复双回门爽然自失丝溜溜松床粟裕提剑圩垸文鳞五谷囊无行遐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