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徵主义的意思、象徵主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徵主义的解释

十九世纪末叶在 法国 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 法国 象征派诗人以 马拉美 、 魏尔伦 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 梅特林克 为代表;美术方面以 摩罗 为代表。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近来的 中国 戏是否象征主义,或 中国 戏里有无象征手法的问题,我是觉得很有趣味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征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通过具体意象或符号表达抽象概念、情感或哲学观念的表现手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其核心在于“借有形之象传无形之意”。该术语源于19世纪法国诗歌运动,法国学者让·莫雷亚斯在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首次系统阐述其理论框架,主张用隐喻替代直述,通过感官意象触发深层联想。

在艺术实践中,象征主义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其一,自然物象的转化,如乌鸦象征厄运、玫瑰象征爱情;其二,多重解读性,同一意象可承载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其三,哲学深度,法国诗人马拉美提出的“纯诗”理论强调通过象征抵达形而上的真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示,李金发、戴望舒等诗人将西方象征主义与古典诗词的比兴传统融合,形成独特的东方象征体系。

语言学角度分析,符号学家索绪尔指出象征具有“能指与所指的非必然关联性”,其意义由文化共识构建。例如道教文化中葫芦象征长生,基督教传统中十字架象征救赎,这类符号的释义均需依托特定知识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一种起源于19世纪末的艺术与文学思潮,强调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抽象概念与深层情感。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词源与定义

象征主义源于希腊文“Symbolon”,原指主客双方各执一半的信物,重逢时拼合以表友爱。后演变为“用形式代表概念”,即通过符号或意象暗示抽象思想,如情感、宗教或哲学观念。

2.起源与发展

3.核心特点

4.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涉及事物本质的关联(如十字架象征基督教信仰),而比喻仅是表面的相似性(如“她像玫瑰般美丽”)。

5.影响领域

象征主义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是一种世界观,试图通过符号系统连接个体内心与抽象真理。其影响延续至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成为跨领域的美学基础。

别人正在浏览...

暗差暗石班首八月的乡村弊本传芳词严义正点墨跌宕格底须东丘东王父短期風匣告禀瑰室国变古悫厚言迳复斤然九鼎大吕鞠场絶才溘死快犊破车奎墨困隘辽僻里选陆贾分橐鑢错木扑头穆行挠沮辇乘赔房麒麟斗齐趋并驾人面子乳犊十六才子十年窗下豕突诗王首岁首尾相继搜神后记酸重挞楚提要同情跎蹉脱险望风而遁宛似问齿文府邪财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