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洞庭湖的意思、洞庭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洞庭湖的解释

[The Dongting Lake]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湖水面积2820平方公里,南面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北在城陵矶汇入长江,洞庭湖周围为鱼米之乡,现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详细解释

在 湖南省 北部、 长江 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湘 、 资 、 沅 、 澧 四水汇流于此,在 岳阳县 城陵矶 入 长江 。湖中小山甚多,以 君山 最为著名。沿湖有 岳阳楼 等名胜古迹。 明 徐元 《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 岳阳 人不识,朗吟飞过 洞庭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其名称及释义在汉语词典与地理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


一、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洞庭湖:湖名,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具有调节长江水量、灌溉、航运等功能。历史上因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逐渐缩小。

《辞海》(第七版)补充:

古称“云梦泽”,因湖中的洞庭山(今君山)得名。是长江流域重要调蓄湖泊,与湘、资、沅、澧四水相连,经城陵矶注入长江。


二、名称由来与历史演变

  1. 名称溯源

    “洞庭”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楚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洞庭湖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因湖中君山(洞庭山)得名。

  2. 地理变迁

    唐宋时期湖面达鼎盛,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明清后因荆江北岸堵口、泥沙淤积及围湖造田,湖域萎缩(《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三、地理特征与生态功能


四、文化象征与文献记载

洞庭湖在文学中象征壮阔与忧国情怀:


五、现代保护与治理

国务院《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其“长江之肾”定位,通过退田还湖、湿地修复工程(如“4350工程”)恢复水域面积。2023年监测显示,湖区水质总体达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湖南省水利厅公报)。


参考资料:

  1.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
  2. 《中国湖泊志》(科学出版社,1998)
  3. 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综合治理报告(2023)》
  4.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网络扩展解释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具有重要的地理、生态和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地理位置与基本特征

二、名称由来与历史变迁

三、生态与经济作用

四、文化与景观

如需更详细数据或景点介绍,、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荒白鹞本委变计变数窜谋大患盗名大早点翠鞮译断菑放浊風擋负赁浮滠蛤蜊关都果人骅骝黄轻画旨毁落惠普徽柔将然剪絶谫能疾号金铎金姑娘娘景止巾袜纠缪寄足倦响苴稭拒抗窭民马乘蜜食逆经排傧抛脸辟地开天蒲松龄漆黑一团器貌骑省秋荼鼠啮肠送佥遂性偎贴为行享眺显身手仙姿玉质胁敛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