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洞庭湖的意思、洞庭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洞庭湖的解釋

[The Dongting Lake]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湖水面積2820平方公裡,南面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北在城陵矶彙入長江,洞庭湖周圍為魚米之鄉,現為國家商品糧生産基地之一

詳細解釋

在 湖南省 北部、 長江 南岸。面積2,820平方公裡,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裡洞庭”之稱。 湘 、 資 、 沅 、 澧 四水彙流于此,在 嶽陽縣 城陵矶 入 長江 。湖中小山甚多,以 君山 最為著名。沿湖有 嶽陽樓 等名勝古迹。 明 徐元 《八義記·山神點化》:“三醉 嶽陽 人不識,朗吟飛過 洞庭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中遊荊江南岸,其名稱及釋義在漢語詞典與地理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


一、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洞庭湖:湖名,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灌溉、航運等功能。曆史上因泥沙淤積和圍墾,湖面逐漸縮小。

《辭海》(第七版)補充:

古稱“雲夢澤”,因湖中的洞庭山(今君山)得名。是長江流域重要調蓄湖泊,與湘、資、沅、澧四水相連,經城陵矶注入長江。


二、名稱由來與曆史演變

  1. 名稱溯源

    “洞庭”之名最早見于《山海經》《楚辭》,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載:“洞庭湖廣圓五百餘裡,日月若出沒于其中”,因湖中君山(洞庭山)得名。

  2. 地理變遷

    唐宋時期湖面達鼎盛,有“八百裡洞庭”之稱;明清後因荊江北岸堵口、泥沙淤積及圍湖造田,湖域萎縮(《中國曆史地理綱要》)。


三、地理特征與生态功能


四、文化象征與文獻記載

洞庭湖在文學中象征壯闊與憂國情懷:


五、現代保護與治理

國務院《洞庭湖生态經濟區規劃》明确其“長江之腎”定位,通過退田還湖、濕地修複工程(如“4350工程”)恢複水域面積。2023年監測顯示,湖區水質總體達Ⅲ類标準,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湖南省水利廳公報)。


參考資料:

  1. 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八》
  2. 《中國湖泊志》(科學出版社,1998)
  3. 湖南省水利廳《洞庭湖綜合治理報告(2023)》
  4. 《洞庭湖生态經濟區發展規劃(2014-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具有重要的地理、生态和文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地理位置與基本特征

二、名稱由來與曆史變遷

三、生态與經濟作用

四、文化與景觀

如需更詳細數據或景點介紹,、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錢爆發畢天仢約漕闱吃苦不甘抽膘龊燈當房丹訣丹掖貂冠地上河獨祿貳車凡翼繙纡發癬風馳雲卷奉節分痛服田趺足羹饘弓廂官立詭雜赫然聳現賄脫狐死兔泣矯情飾行精空扣角歌睽罛寥闊流泆露井鹵質毛發不爽墨債山積排軋破柱撲楞楞豈敢奇逸迄至任遇少妃沈遲慎密舍帳贖命輸遺竦意頭胎渥朱下究蚬鬥詳語香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