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枵的意思、饥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枵的解释

谓颗粒无收。 王闿运 《珍珠泉铭》:“ 贞元 之间, 齐 鲁 饥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枵(jī xiā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文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构词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饥”指食物匮乏引发的饥饿感,《说文解字》释为“饿也”,如《诗经·小雅》有“载饥载渴”之句。“枵”本义指树根空心,《尔雅·释天》引申为虚空状态,《正字通》注“凡物虚耗曰枵”。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意为“如空心树干般的饥饿”,实际指极度饥饿导致的腹中空虚感,较普通“饥饿”更具文学表现力。

二、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明清小说及文人笔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一》载“饥枵之岁,民多流徙”,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饿鬼》篇有“饥枵三日,气若游丝”的描写,均用于描述长期饥饿引发的生理虚脱状态。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饥枵”作为书面语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古诗词鉴赏等领域。教育部《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第782页明确标注该词为“古典文学专用词汇”,《辞海》(第七版)语词分册亦收录此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饥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词本义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极端饥饿的个体或群体,例如:“连年灾荒,百姓饥枵,饿殍遍野”。也可借喻资源极度匮乏,如“土地饥枵,难以耕作”。

3. 古典出处
该词可追溯至《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春,饥,绝粒”的记载,后经演变形成“饥枵”的固定表达,反映古代农耕社会对饥荒的深刻认知。

4. 现代延伸
如今除字面意义外,偶见于文学作品中,通过“饥枵”营造困顿、贫瘠的意境,例如形容精神层面的“知识饥枵”。

别人正在浏览...

爱誉霸业避债台伯祖母昌容颤声抄手胆决大树二娥方鲠腐夫附赖干能高峻狗生角诡僿鹤长鳬短花季徽猷嵇吕进经衿虑九重关靠身哭竹连环计辽东华表聊以塞责猎区丽魄六道挛拘眉面面榇迷坠磨石墓地呕哇抛盏軿接钱财青岸轻绝奇遇任正实务束股思算锁眉根素英贴补通厮脚儿通习瓦解土崩魏蚕玮烨黠盗下马冯妇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