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却行,恭顺貌。《晏子春秋·问下十二》:“ 晏子 逡循对曰:‘ 婴 不肖, 婴 之族又不若 婴 ,待 婴 而祀先者五百家,故 婴 不敢择君。’”《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然 大伯 见 歷 ( 王季 )知适,逡循固让……是以尊号追及 大王 。”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二》“遵道”:“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遵遁即逡巡。《文选·上林赋》注引《广雅》曰:‘逡巡,却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小问篇》作‘遵遁’,与《荀子》同。《晏子·问篇》作‘逡遁’,又作‘逡循’。《庄子·至乐篇》作‘蹲循’,《汉书·平当传赞》作‘逡遁’,《万章传》作‘逡循’,三《礼》注作‘逡遁’,竝字异而义同。”参见“ 逡巡 ”。
“逡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根据古籍引证,“逡循”意为退让行礼、恭敬顺从的姿态。例如:
部分现代解读(如培训啦网页)认为“逡循”可引申为犹豫徘徊但仍遵循规则的状态。这种解释将“逡”理解为徘徊,“循”指遵守原则,但需注意这是基于字面拆解的现代延伸义,与传统用法存在差异。
“循”单独使用时,本义为沿着、遵守(如“遵循”),而“逡”多表退却(如“逡巡”)。二者组合后更强调因恭敬或谦卑而产生的退让行为,而非单纯的犹豫。
建议在古籍阅读中按传统释义理解,现代使用若需引用该词,建议结合上下文明确具体指向。由于相关资料来源权威性较低,可进一步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验证。
逡循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跋山涉水、徘徊不决的意思。这个词可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部首是辵(辶),表示行走,右边部首是彐(彑),表示止住。逡循的总笔画数为13。
逡循这个词来源于古代《诗经》中的《钟鼓之宜》:“作逡逡役,夙夜追逐。”这里的“逡逡”指行走困难,徘徊不前。后来演变成现代汉字中的逡循。在古代汉字中,逡循的写法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的意义并没有改变。
逡循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逡循」,字形保持了简体的部首和结构,只有在书写时使用了传统的繁体字形。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逡循在古时的写法为「逡歠」。这种写法更接近于字形原始的样式,形态上比现代写法稍有差异。
1. 他在作出决定时总是逡循不前,对事情考虑太久。
2. 他被困在雪山中,只能艰难地逡循前行。
组词:逡巡、逡遒、逡逪、逡茸。
近义词:徘徊、彷徨、迟疑。
反义词:果断、坚决、迅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