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职官名册。《新唐书·郑綮传》:“ 昭宗 意其有所藴未尽,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侧曰:‘可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班簿,著在朝者姓名。”《宋史·职官志三》:“﹝吏部侍郎﹞视朝则执文武班簿对立,以待顾问。”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考课》:“ 雍熙 间,上尝閲班簿,欲择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下之材,始詔 德驤 以羣臣功过之迹,引与俱对。”
班簿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具体含义可从词源和结构两方面解析:
词义构成
“班”指排列次序或等级,如《说文解字》释为“分瑞玉”;“簿”指记录文书,《汉书·李广传》中“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即指文书档案。组合后,“班簿”多指记录官员等级、职责的文书,常见于古代官制文献。
应用场景
据《古代职官辞典》记载,班簿在唐代用于记录官员朝会时的班次,如《新唐书·百官志》提到“吏部掌班簿序迁”,指通过文书管理官员晋升次序。宋代后逐渐演变为记录科举考生名册的文书,如《宋史·选举志》载“礼部贡院班簿,列进士名”。
现代引申
现代汉语中,该词偶见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分类登记的名册,例如地方志中“族谱班簿”表示家族成员等级记录。需注意与“班部”(部门)、“簿册”(普通册子)等近义词区分。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职官辞典》等权威资料,具体文献可查阅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相关辞书。)
“班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区分:
指在朝职官名册,即记录朝廷官员姓名、职务的官方登记簿。该用法在《新唐书》《宋史》等正史中明确记载:
少数文献中引申为班级出勤记录册,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优先采用“职官名册”释义,因其有明确史料支撑;而现代教育场景若使用“班簿”一词,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剥漶表倡豳诗不彻采兰子采种擦扛谗谤吃乌饭痾黑屎大冯得适典书洞霄祠端僚扼臂啮指偾辕感附沟贯官役贵主黑天摸地欢戚互访回面回弹荐告坚强不屈奸事简谐振动节省劲健矜清坑埋空穴夸讲黎山鲁砚懋膺蒙古儿蟠据固结谱系气夺汽轮螓蛾耆年硕德鼠腊素帱腾觚天文台铜尺亡政维艰偎侬位任迕拒险厄闲华孝弟力田小像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