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逆;隔阂。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情若迁於时矣,顾时则有所迕拒,天时人事,胥无足易其心,诚於中而有言;反其心者,虽天下皆唱而不与之和。”
“迕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ǔ jù(),由“迕”和“拒”两字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两字组合后,强调“因违背而拒绝” 的行为或状态()。
例:鲁迅曾用“有所迕拒”描述人与时代观念的冲突()。
例:“情若迁於时矣,顾时则有所迕拒。”(出自鲁迅《破恶声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迕拒,是一个表示“违背、不顺从”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卩,总共有11画。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的意思可以从“迕悖”和“拒绝”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在繁体字中,《迕拒》的写法是“逶拒”。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则是“迕”写作“迤”。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如“违背”、“不从”等。
以下是几个例句:
1. 他迕拒了朋友的好意,一意孤行。 2. 老师的建议虽然很好,但他却违背了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一些与“迕拒”相关的组词有:
迕逆、迕礼、拒绝、背逆、拒捕等。
“迕拒”的近义词包括:违抗、抗拒、不顺从、不从等。
与“迕拒”相反的词语是“遵从、服从”。遵守规则、听从指示是遵从的表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