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草受冻。 唐 陆龟蒙 《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诗:“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
(2).指经冬未死的草。 清 唐孙华 《癸未元日三迭随庵韵》:“蛰久寒虫将出户,腊过冻草渐逢辰。”
冻草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指冬季被冰冻的草本植物,特指在严寒环境中枯萎或进入休眠状态的草类。例如:
“北地苦寒,冻草连天,马蹄踏雪而行。”
此义项强调自然环境中草受低温冻结的物理状态,常见于描写冬季景色的文学作品。
在传统药学典籍中,“冻草”作为“夏枯草”的别称(见《本草纲目》),因其夏季枯萎、冬季蛰伏的特性得名。例如:
“夏枯草,一名冻草,冬至生苗,春末开花,夏至即枯。”
其药用价值在于清热散结,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瘰疬(淋巴结核)等症。
定义:“冻草”即冬季受冻枯萎之草;亦指夏枯草。
→ 查看来源(需订阅访问)
简释:“冬季因冰冻而枯萎的草。”
→ 商务印书馆官网
记载:“夏枯草……俗名冻草,因冬不凋、夏自枯也。”
→ 中医古籍原文
注:以上链接为相关词典及典籍的官方发布平台,内容经学术机构校勘,符合(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标准。释义综合语言学与文献学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冻草”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使草受冻
指寒冷天气导致草木被冻结,常用来描绘冬季的萧瑟景象。例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中写道:“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通过“冻草”强化了早春寒意未消的意境。
经冬未死的草
指在冬季严寒中依然存活、未被完全冻死的草。清代唐孙华《癸未元日三迭随庵韵》中“蛰久寒虫将出户,腊过冻草渐逢辰”,即用此意表达冬去春来的过渡状态。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误标为“成语”,但权威辞书(如汉典)及文献均以普通词语收录。
哀楚按章摆正傍邻边菩萨兵械彻旦迟局赤露杵触大李将军电发奠雁风风雨雨風亭分水岭附试环封皇急火地骄兵之计脚直击节晋剧絶息拘畏苛察孔瘁苦窳癞疮稂秕麓林螺杯络驿露泄駡吻南维鹏擒锵锵翼翼諐仪嵰州千状万态轻声鹊尾去手荣幸三迁之教射官生理盐水审问吮痈输庸司刑逃扬条记梯登图说未渠央像座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