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草的意思、冻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草的解释

(1).使草受冻。 唐 陆龟蒙 《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诗:“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

(2).指经冬未死的草。 清 唐孙华 《癸未元日三迭随庵韵》:“蛰久寒虫将出户,腊过冻草渐逢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冻草”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使草受冻
    指寒冷天气导致草木被冻结,常用来描绘冬季的萧瑟景象。例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早春雪中作吴体寄袭美》中写道:“迎春避腊不肯下,欺花冻草还飘然”,通过“冻草”强化了早春寒意未消的意境。

  2. 经冬未死的草
    指在冬季严寒中依然存活、未被完全冻死的草。清代唐孙华《癸未元日三迭随庵韵》中“蛰久寒虫将出户,腊过冻草渐逢辰”,即用此意表达冬去春来的过渡状态。

二、使用说明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其误标为“成语”,但权威辞书(如汉典)及文献均以普通词语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二

冻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其中,“冻”是一个表示冰冻、结冰的动词,读音为“dòng”。它由冫(写作凵)和东(读音dōng)两个部首组成,冫表示冰,东表示指向东方。在写作时,冻草的“冻”字复杂,由13个笔画组成。而“草”是一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名词,读音为“cǎo”。它由艹和林两个部首组成,艹表示草,林表示像密集的树木一样。在写作时,“草”字有8个笔画。 冻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用法。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以“冻”字为例,古代的写法更加复杂,由20个笔画组成。而古代的“草”字则有10个笔画。这种古代汉字写法经过演变和规范化,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 由于冻草一词是汉字的复合词,所以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略有不同。在繁体中,冻草的“冻”字仍然由13个笔画组成,而“草”字由9个笔画组成。 冻草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使用相对较少,但可以用来形容被冰冻或结冰的草地。例如,“冻草上的霜花映照着清晨的阳光”,这句话描述了草地上结了霜的景象。这里的冻草指的是被冻结的草地。 除了冻草,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可以用来描述结冰的草地,例如“冰草”或者“冻原”。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加强句子的描写效果。 与冻草相反的词汇可以是“绿草”,它表示草地上生长葱绿的草。这是因为在草地没有被冰冻或结冰的情况下,草地上的草呈现出绿色。 总之,冻草是一个描述被冰冻或结冰的草地的词语。它由“冻”和“草”两个汉字组成,读音分别为“dòng”和“cǎo”。冻草的写法和部首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现在的写法相对简化。冻草一词在句子中使用较少,但可以通过其他类似词汇来描述相同的情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